詠十器

烹不能鳴有近憂,羽毛之美爲誰留? 幾揮赤壁千年敵,借得衡陽六月秋。 蒲箑未書尚待賈,素紈捐篋有餘愁。 西風不受元規污,一幅綸巾對白鷗。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烹不能鳴:指被烹飪的禽鳥不能鳴叫,比喻無用或被埋沒的人才。
  • 羽毛之美:指禽鳥的羽毛美麗,比喻人的才華或美德。
  • 赤壁千年敵:指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比喻強大的對手或難以克服的困難。
  • 衡陽六月秋:衡陽在湖南,六月秋意指雖然時值夏季,但衡陽的氣候涼爽如秋,比喻環境宜人。
  • 蒲箑:用蒲葉製成的扇子。
  • :通「價」,指價值。
  • 素紈:白色的細絹,常用來製作扇子。
  • 捐篋:捐棄在箱子裏,比喻被遺忘或棄置不用。
  • 元規:指元朝的規矩或風氣。
  • 綸巾:古代文士常戴的一種頭巾,象徵文雅。
  • 白鷗:象徵自由與高潔。

翻譯

被烹煮的禽鳥無法鳴叫,預示着近來的憂慮; 它們羽毛的美麗,又是爲了誰而保留? 幾次揮動蒲扇,彷彿能驅散赤壁之戰的千年敵意; 借來衡陽六月般的涼爽秋意。 蒲扇尚未書寫,尚待其價值被發現; 素白的扇子被棄置箱中,留下無盡的愁思。 西風不接受元朝的污濁, 我以一幅綸巾,對着白鷗,保持清高。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比喻和象徵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個人境遇的感慨。詩中「烹不能鳴」和「羽毛之美」對比鮮明,暗示了人才被埋沒的悲哀。後文通過「赤壁千年敵」和「衡陽六月秋」的對比,展現了歷史的沉重與現實的清涼。結尾的「綸巾對白鷗」則體現了作者堅守清高,不受世俗污染的志向。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個人命運與時代背景的深刻思考。

曹文晦

元台州天台人,字伯輝,號新山道人。曹文炳弟。穎悟多識,雅尚蕭散。不應徵聘。有《新山稿》。(《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卷二〇九《元詩紀事》卷二三) ► 10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