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福嚴寺二十三題爲梓上人賦般若寺

· 張翥
近嶺無冰雪,庵居易過寒。 飯炊麻子熟,衣補衲頭完。 顥氣詩脾裏,雷音講舌端。 知師最清苦,歸去北山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衡山:中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
  • 福嚴寺:位於衡山的一座佛教寺廟。
  • 般若:佛教術語,意爲智慧。
  • 庵居:指在寺廟中居住。
  • 麻子:指麻籽,可食用。
  • 衲頭:指僧人的衣服,通常由多塊布縫補而成。
  • 顥氣:清新的空氣。
  • 詩脾:指詩人的內心感受。
  • 雷音:比喻佛法的聲音,如雷鳴般震撼人心。
  • 講舌端:指講經說法。
  • 北山:可能指衡山北部的山峯或地區。

翻譯

衡山的福嚴寺,般若寺的題目是梓上人所賦。 近處的山嶺沒有冰雪,寺廟居住容易感到寒冷。 飯食中麻籽煮熟,衣服補丁已經縫好。 清新的空氣充盈在詩人的內心,佛法的聲音如同雷鳴般在講經時響起。 知道師傅生活最爲清苦,回去後將在北山繼續修行。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在衡山福嚴寺的清苦生活和對佛法的虔誠追求。詩中通過「近嶺無冰雪,庵居易過寒」表達了山中氣候的嚴寒,而「飯炊麻子熟,衣補衲頭完」則展現了僧人簡樸的生活狀態。後兩句「顥氣詩脾裏,雷音講舌端」巧妙地將自然與宗教相結合,表達了詩人對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內心的寧靜。結尾的「知師最清苦,歸去北山幹」則體現了詩人對師傅的敬仰以及對修行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元代詩人張翥對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