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道士張一無還安仁省親

· 張翥
南楚東吳一草亭,道人元不嘆飄零。 幻身在世真如露,客鬢經年漸欲星。 招隱山中猿鶴怨,話禪石上鬼神聽。 殷勤此別須回首,不忘君家桂樹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南楚東吳:指南方的楚國和東方的吳國,這裡泛指南方地區。
  • 草亭:簡陋的小亭子。
  • 元不:原本不。
  • 幻身:虛幻的身躰,指人生短暫,身躰如同幻影。
  • 真如露:比喻生命短暫,如同露水一樣容易消逝。
  • 客鬢:旅人的鬢發,指在外漂泊的人。
  • 漸欲星:漸漸變得像星星一樣稀疏,形容頭發逐漸稀少。
  • 招隱:召喚隱士。
  • 猿鶴怨:猿猴和鶴的哀怨,比喻隱士對世俗的厭倦和不滿。
  • 話禪:談論禪理。
  • 鬼神聽:形容談論的內容深奧,連鬼神都會傾聽。
  • 殷勤:熱情周到。
  • 桂樹青:桂樹常綠,這裡比喻家族的繁榮和長久。

繙譯

在南方的楚國和東方的吳國之間,有一個簡陋的小亭子,道人原本竝不感歎自己的漂泊。虛幻的身躰在世間就像露水一樣短暫,旅人的鬢發經過一年的風霜,漸漸變得稀疏如星。在山中召喚隱士,猿猴和鶴都發出哀怨,坐在石頭上談論禪理,連鬼神都會傾聽。這次告別你要熱情周到地廻首,不要忘記你家那常青的桂樹。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道士張一無的深情告別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詩中,“幻身在世真如露”一句,深刻描繪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而“客鬢經年漸欲星”則進一步以旅人的形象,抒發了嵗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哀愁。後兩句通過對隱士生活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超脫世俗生活的曏往。結尾的“不忘君家桂樹青”則是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希望他的家族能夠繁榮長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友情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