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仁一初禪師次韻

· 張昱
富春江頭風浪稀,富春山裏薜蘿垂。 滿前明月爲誰好,中有高僧勞我思。 意適定同魚躍處,神清都在鶴鳴時。 仰承山偈難酬答,不是張衡懶賦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富春江: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以風景秀麗著稱。
  • 薜蘿:一種攀緣植物,常用來形容山野間的自然景致。
  • 滿前明月:形容月光皎潔,照耀四周。
  • 高僧:指有高深脩爲的僧人。
  • 勞我思:使我思考,引起我的思索。
  • 意適:心情舒暢。
  • 魚躍:魚兒跳躍,比喻心情愉悅,自由自在。
  • 神清:精神清爽,心境明朗。
  • 鶴鳴:鶴的叫聲,常用來象征高潔、長壽。
  • 山偈:山中的偈語,指高僧的教誨或詩句。
  • 張衡:東漢時期的著名文學家、科學家,此処詩人自比。

繙譯

富春江上的風浪稀少,富春山中薜蘿垂掛。 眼前明月如此美好,是因爲心中有高僧讓我深思。 心情舒暢如同魚兒躍水,精神清爽恰似鶴鳴之時。 仰望山中的偈語難以廻應,不是我張衡嬾得賦詩。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富春江畔的甯靜景色,通過“薜蘿垂”、“明月好”等自然景象,表達了詩人對高僧教誨的深思與敬仰。詩中“魚躍”與“鶴鳴”的比喻,形象地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愉悅與清明。結尾自比張衡,卻言“嬾賦詩”,實則表達了對高僧偈語的敬重,難以用言語表達的謙遜之情。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禪理的深刻感悟。

張昱

元明間廬陵人,字光弼,號一笑居士,又號可閒老人。歷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壽安坊,屋破無力修理。明太祖徵至京,厚賜遣還。卒年八十三。有《廬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