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雲門僧若邪溪兼題其松風閣二首

· 張翥
閣外老松子,蕭蕭虛籟生。 定從何處起,寧有不平鳴。 我耳固師耳,風聲是樹聲。 他時叩禪寂,衲破睡天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寄送,這裏指寫詩贈與。
  • 雲門僧:指雲門寺的僧人。
  • 若邪溪:地名,位於今浙江省紹興市。
  • 松風閣:建築名,可能位於雲門寺內。
  • 蕭蕭:形容風聲。
  • 虛籟:指自然界的聲音,如風聲、水聲等。
  • :究竟,到底。
  • 寧有:難道有。
  • 不平鳴:指因不滿而發出的聲音。
  • 我耳固師耳:我的耳朵如同老師的耳朵一樣,意指自己與僧人一樣能夠聆聽自然之聲。
  • 禪寂:禪定的寂靜狀態。
  • :僧衣,這裏代指僧人。

翻譯

閣外的老松樹,風聲蕭蕭,彷彿自然的樂章在空中迴盪。 這風聲究竟是從何處起源,難道就沒有一絲不滿的鳴響嗎? 我的耳朵如同老師的耳朵,聽到的風聲其實就是樹的聲音。 將來有一天,我會去敲擊禪定的寂靜,直到僧衣破損,睡意消散,天明到來。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松風閣外的松樹和風聲,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聲音的感悟和對禪定境界的嚮往。詩中「我耳固師耳,風聲是樹聲」一句,巧妙地將自然與禪修相結合,展現了詩人對自然與心靈的深刻理解。結尾的「衲破睡天明」則帶有一定的禪意,暗示了通過禪修達到心靈淨化的過程。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元代詩歌的特色。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