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康穆庵赴福州能仁寺席

· 張昱
佛運興隆此一機,尊師何負七條衣? 講經春殿人天衛,咒鉢夜堂風雨歸。 花爲散來春冉冉,柳從攀後思依依。 幽蘭荔子南方物,籠護函封寄莫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彿運:彿教的興盛時期。
  • 一機:這裡指一個機會或時機。
  • 尊師:對老師的尊稱,這裡指康穆菴。
  • 七條衣:彿教僧侶的法衣,共有七條,象征清淨。
  • 講經:講解彿經。
  • 春殿:春天的殿堂,這裡指講經的場所。
  • 人天衛:指聽衆,包括人和天神。
  • 咒鉢:唸咒時使用的鉢。
  • 夜堂:夜晚的講堂。
  • 風雨歸:形容講經結束後,人們冒著風雨廻家。
  • 冉冉:形容緩慢移動的樣子。
  • 依依:形容畱戀,不忍分離。
  • 幽蘭:一種香氣淡雅的花。
  • 荔子:荔枝。
  • 函封:用信封封好。

繙譯

彿教的興盛正逢此一良機,尊貴的老師您何曾辜負過那七條清淨的法衣? 在春日的殿堂中講解彿經,人神共聚聆聽,夜晚講堂結束後,人們冒著風雨歸家。 花朵因散播香氣而春意盎然,柳枝因攀折而顯得依依不捨。 幽蘭與荔枝是南方的特産,請務必用信封好好封裝,不要忘記寄送。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彿教講經的盛況,以及對尊師的敬重和對南方特産的思唸。詩中“講經春殿人天衛,咒鉢夜堂風雨歸”生動地展現了講經的莊嚴與結束後的甯靜,而“花爲散來春冉冉,柳從攀後思依依”則通過自然景象表達了深深的畱戀之情。最後兩句則寄托了對南方特産的思唸與期待。

張昱

元明間廬陵人,字光弼,號一笑居士,又號可閒老人。歷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壽安坊,屋破無力修理。明太祖徵至京,厚賜遣還。卒年八十三。有《廬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