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郝新齋左丞

繡斧澄清古範滂,賜環三載鎮文昌。 稱停政事權衡穩,潤飾詩書意味長。 輔世昔聞心匪石,憂民今見鬢成霜。 何時不踏紅塵路,閒侍新齋幾研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綉斧:古代高官的儀仗,這裡指高官。
  • 澄清:指治理國家,使政治清明。
  • 古範滂:古代的典範,這裡指古代的賢臣。
  • 賜環:古代官員被召廻朝廷的象征。
  • 文昌:指文化繁榮的地方。
  • 稱停:処理,安排。
  • 政事:國家大事。
  • 權衡:衡量,考慮。
  • 潤飾:脩飾,提陞。
  • 詩書:文學和學問。
  • 意味長:意味深遠。
  • 輔世:輔助國家。
  • 心匪石:心意堅定不移。
  • 憂民:關心民衆。
  • 鬢成霜:頭發變白,形容年紀大或憂慮過多。
  • 紅塵路:世俗的繁忙生活。
  • 閒侍:閑暇時侍候。
  • 新齋:指郝新齋,人名。
  • 幾研:書桌和研磨墨的工具,指學問研究。

繙譯

您這位高官如同古代的賢臣範滂,以清明的政治治理國家,被召廻朝廷已有三年,鎮守著文化繁榮之地。您処理國家大事穩妥,提陞文學和學問,使其意味深遠。您輔助國家的心意堅定不移,如今因爲關心民衆而頭發斑白。何時您能不再踏足繁忙的世俗之路,而是在閑暇時侍候在郝新齋的書桌旁,專心研究學問。

賞析

這首詩贊美了郝新齋左丞的政治才能和學問脩養。詩中,“綉斧澄清古範滂”一句,既描繪了左丞的政治清明,又暗喻其如古代賢臣般的典範。後文通過“賜環三載鎮文昌”等句,進一步展現了左丞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卓越貢獻。結尾的“何時不踏紅塵路,閒侍新齋幾研傍”則表達了對左丞能遠離塵囂,專心學問的期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元代文人對政治與學問的雙重追求。

曹伯啓

元濟寧碭山人,字士開。李謙弟子,篤於學問。世祖至元中爲蘭溪主簿,累遷常州路推官,明於決獄。延祐間歷真定路總管,治尚寬簡,民甚安之。五年,爲司農丞,至江浙議鹽法,置六倉,規定輸運之期、出納次序。至治間歷官集賢學士、侍御史,遷浙西廉訪使。泰定帝時,辭官歸,優遊鄉社。性莊肅,奉身清約,在中臺,所獎借名士尤多。有《漢泉漫稿》,一作《曹文貞公詩集》。 ► 4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