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從封丘北尋故道所過廬裏蕩然無遺壯木連抱披蔽中流者強半泰定乙丑秋予自開封歸碭山買舟神馬渡載書倒前領石

桑顛榆蹶大河傾,舟過陶波浪始平。 篷影學遮冠蓋道,櫓聲如斥子孫名。 塞鴻已厭趨南北,沙鳥誰知樂性情。 想像故園松菊在,爲誰漂泊尚勞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桑顛榆蹶:桑樹和榆樹的頂端和根部,形容樹木高大。
  • 陶浪:指波濤。
  • 篷影:帆船的影子。
  • 冠蓋道:指官道,官員車馬往來的道路。
  • 櫓聲如斥:划槳的聲音像是在斥責。
  • 塞鴻:指北方的鴻雁。
  • 沙鳥:指生活在沙洲上的鳥類。
  • 樂性情:指鳥類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

翻譯

桑樹和榆樹高聳,大河傾瀉,舟行經過陶浪,波濤才漸漸平息。帆船的影子彷彿在遮擋着官道,划槳的聲音像是在斥責着子孫的名字。北方的鴻雁已經厭倦了南北奔波,沙洲上的鳥兒又有誰知道它們自由自在的快樂性情呢?想象着故鄉的松樹和菊花依舊在,而我卻還在漂泊,爲何還要繼續勞碌生活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舟行途中的所見所感,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漂泊生活的感慨。詩中「桑顛榆蹶大河傾」一句,以誇張的手法描繪了壯闊的自然景象,而「篷影學遮冠蓋道,櫓聲如斥子孫名」則巧妙地運用擬人手法,賦予了帆船和划槳以人的情感,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最後兩句「想像故園鬆菊在,爲誰漂泊尚勞生」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眷戀和對漂泊生活的無奈,情感真摯,令人動容。

曹伯啓

元濟寧碭山人,字士開。李謙弟子,篤於學問。世祖至元中爲蘭溪主簿,累遷常州路推官,明於決獄。延祐間歷真定路總管,治尚寬簡,民甚安之。五年,爲司農丞,至江浙議鹽法,置六倉,規定輸運之期、出納次序。至治間歷官集賢學士、侍御史,遷浙西廉訪使。泰定帝時,辭官歸,優遊鄉社。性莊肅,奉身清約,在中臺,所獎借名士尤多。有《漢泉漫稿》,一作《曹文貞公詩集》。 ► 4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