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感興四首

南渡君臣已半非,遠從閩越更相依。 中原盡苦豺狼遍,上帝應嗟歷數歸。 存趙程嬰心祇切,安劉諸葛命多違。 行人莫上慈元望,芳草悽悽怨夕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厓山:山名,在今廣東省。
  • 南渡:指南宋末年,元軍南下,宋室南遷。
  • 閩越:古代地名,指今福建一帶。
  • 豺狼:比喻殘暴的敵人。
  • 歷數:天命,指國家的命運。
  • 程嬰:春鞦時期趙國的大夫,因忠於趙氏孤兒而被殺。
  • 安劉諸葛命多違:指諸葛亮雖有安定漢室之志,但命運多舛。
  • 慈元:指慈元殿,南宋皇宮中的一座宮殿。

繙譯

南宋末年,君臣已半數失勢,遠走閩越尋求依靠。 中原大地苦難深重,豺狼橫行,天命似乎已歸於他人。 像程嬰那樣存趙的心願衹顯得迫切, 如諸葛亮般安劉的志曏卻命運多舛。 行人啊,不要登上慈元殿遠望, 那裡的芳草在夕陽下顯得淒涼,充滿了怨恨。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南宋末年的歷史背景,抒發了對國家命運的悲歎和對忠臣志士的懷唸。詩中運用了“豺狼”、“歷數”等象征性詞語,描繪了儅時的社會動蕩和國家的衰敗。後兩句通過對程嬰和諸葛亮的典故引用,表達了對忠臣志士的敬仰以及對他們命運不濟的哀歎。結尾的“慈元望”和“芳草淒淒怨夕暉”則進一步以景抒情,營造了一種悲涼的氛圍,使讀者能深切感受到詩人對國家興衰的感慨和對忠臣命運的同情。

王漸逵

明廣東番禺人,字用儀,一字鴻山,號青蘿子、大隱山人。正德十二年進士,官刑部主事。以養母請告,家居十餘年,後至廣州,適有詔,養病逾三年者不復敘用。乃赴會稽,謁王陽明墓,與其門人講學。久之乃歸。後覆被薦入京,言事不報,復乞歸。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蘿文集》。 ► 7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