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闕

文若本名家,志在匡社稷。 周覽六合間,疇能託其跡。 降心事阿瞞,相與圖僇力。 迅掃羣雄盡,彼奸愈得職。 九錫從鄴來,一死明夙昔。 寧如寄奴相,憂在後石畫。 死猶擅元功,生不念王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文若:指荀彧,字文若,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
  • 匡社稷:指輔佐國家,維護國家安定。
  • 六郃: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
  • 疇能:誰能。
  • 阿瞞:曹操的小名。
  • 僇力:郃力,共同努力。
  • 九錫:古代帝王賜給有功或有權勢的諸侯大臣的九種物品,後世多指皇帝對臣子的最高賞賜。
  • :地名,曹操的根據地之一。
  • 夙昔:往日,從前。
  • 寄奴相:指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的政治家、軍事家,後爲南朝宋的開國皇帝。
  • 後石畫:指劉裕的謀略和計劃。
  • 擅元功:獨攬大功。
  • 王室:指皇帝及其家族。

繙譯

荀彧本是名門之後,志在輔佐國家安定。他遍覽天下,誰能托付其重任?他屈尊事奉曹操,共同謀劃郃力。迅速掃平群雄,曹操的奸詐更加得逞。九錫之賞從鄴城傳來,荀彧卻以一死表明往日的忠誠。他甯願不像劉裕那樣,擔憂的是劉裕的謀略和計劃。死後仍獨攬大功,生前卻不唸及王室。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荀彧和劉裕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忠誠與權謀的看法。荀彧雖然輔佐曹操,但最終以死明志,顯示了他的忠誠和清高;而劉裕雖然成功,但作者認爲他過於權謀,不唸及王室。通過這種對比,作者贊美了荀彧的忠誠,同時也對權謀之士提出了批評。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歷史人物的獨到見解。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