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溪翁寫竹妙得彭城墨派而不輕爲人作以故傳世頗鮮此紙僅以數枝寓意耳而姿態溢出乃子尚書公刻之石摹本示餘不
子猷愛此君,不能一傳神。
誰爲傳神者,峭茜得其真。
前有文湖州,後有王舍人。
沈翁天機活,不借丹青色。
盡吸淇澳秋,縮入文園墨。
披梢鳳尾振,寫籜龍鱗坼。
興來兩三枝,勢若一萬尺。
翁乘葛溪杖,轉叩湘君宅。
零落吉光裘,片羽千金直。
幸有鳳沼兒,摹之於樂石。
石能使竹壽,竹能救石頑。
遂令風雲氣,長留天地間。
羹牆莫深慕,徒益淚痕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柏溪翁:人名,可能是一位擅長畫竹的畫家。
- 彭城墨派:指彭城(今江蘇徐州)地區的畫派,以墨竹著稱。
- 姿態溢出:形容畫作中的竹子姿態生動,彷彿要躍出畫面。
- 乃子尚書公:指柏溪翁的兒子,官至尚書。
- 摹本:複製或模仿的畫作。
- 仰止:仰慕至極。
- 子猷:人名,可能是一位古代文人。
- 峭茜:形容畫竹的筆法剛勁有力。
- 文湖州:指文同,北宋畫家,擅長畫竹。
- 王舍人:指王紱,明代畫家,也擅長畫竹。
- 沈翁:指柏溪翁,沈爲其姓。
- 淇澳:指淇水之濱,古代竹子的產地。
- 文園墨:指文同的墨竹畫。
- 披梢:指竹子的梢頭。
- 寫籜:描繪竹筍。
- 龍鱗坼:形容竹筍的紋理如龍鱗般裂開。
- 葛溪杖:指柏溪翁的畫筆。
- 湘君宅:指湘妃竹,傳說中湘妃淚灑竹上形成的斑點。
- 吉光裘:傳說中的神獸吉光之皮製成的裘衣,比喻珍貴。
- 鳳沼兒:指柏溪翁的兒子,因其官至尚書,故稱鳳沼。
- 樂石:指刻有柏溪翁竹畫的石碑。
- 羹牆:比喻對先賢的追思。
翻譯
柏溪翁畫竹的技藝高超,深得彭城墨派的精髓,但他並不輕易爲人作畫,因此流傳下來的作品頗爲稀少。這張紙上僅畫了幾枝竹子,卻已展現出竹子的生動姿態。柏溪翁的兒子,官至尚書,將這幅畫刻在了石碑上,並給我看了摹本,我對此感到無比的仰慕,於是在後面恭敬地題了字。
子猷喜愛竹子,卻難以將竹子的神韻完全傳達。誰能真正傳達竹子的神韻呢?只有柏溪翁那種剛勁有力的筆法才能捕捉到竹子的真實。前有文同,後有王紱,都是畫竹的高手。柏溪翁的畫技自然流暢,不依賴於色彩的渲染。他將淇水之濱的秋意盡數吸入筆墨之中,將竹子的神韻縮入文同的墨竹畫中。畫中的竹梢如鳳尾般振翅,竹筍的紋理如龍鱗般裂開。興之所至,畫上兩三枝竹子,氣勢卻彷彿有萬尺之高。柏溪翁手持畫筆,彷彿在探訪湘妃竹的故地。那些零落的畫作,如同吉光裘一般珍貴,一片羽毛也價值千金。幸好有他的兒子,將這幅畫刻在了石碑上。石碑使得竹子的形象得以長久保存,竹子的形象也使得石碑不再頑固。這使得風雲之氣,長久地留存在天地之間。我們對先賢的追思不必過於深切,否則只會徒增淚痕。
賞析
這首作品讚美了柏溪翁畫竹的高超技藝,通過對比前人如文同、王紱,強調了柏溪翁畫竹的獨特之處。詩中運用了許多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如「披梢鳳尾振」、「寫籜龍鱗坼」,展現了柏溪翁畫作中竹子的生動姿態和氣勢。同時,詩中也表達了對柏溪翁及其作品的深深敬仰,以及對其子將畫作刻石傳世的感激之情。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柏溪翁畫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