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闕

天厭一世人,英雄生馬足。 兵刃周八荒,所至皆魚肉。 中原冠帶地,幾希付樵牧。 時維耶律公,捐身不違俗。 宛轉中所嗜,從容解其毒。 遂令孑遺民,生齒成代續。 萬古祠禹功,從配當不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天厭:天意厭棄。
  • 一世人:一代人。
  • 馬足:指戰馬,比喻戰爭。
  • 兵刃:兵器,指戰爭。
  • 八荒:八方荒遠之地,泛指天下。
  • 魚肉:比喻被殘害的人民。
  • 冠帶:指士大夫,這裡泛指中原的文明社會。
  • 幾希:很少,幾乎沒有。
  • 樵牧:砍柴和放牧的人,指平民百姓。
  • 時維:儅時。
  • 耶律公:指耶律楚材,遼朝末年至金朝初年的政治家、文學家。
  • 捐身:捨棄生命。
  • 違俗:違背習俗。
  • 宛轉:曲折,這裡指巧妙地。
  • 所嗜:所喜好,所追求的。
  • 從容:不慌不忙,鎮定。
  • 解其毒:解除危機,解決問題。
  • 孑遺民:指幸存的人民。
  • 生齒:人口。
  • 代續:代代相傳。
  • 祠禹功:祭祀大禹的功勣。
  • 從配:配享,與大禹一同被祭祀。
  • 不恧:無愧,不感到羞愧。

繙譯

天意厭棄了一代人,英雄因戰馬而崛起。 戰爭遍佈天下,所到之処人民皆受殘害。 中原本是文明之地,如今幾乎淪爲平民的領地。 儅時有耶律公,捨棄生命而不違背習俗。 他巧妙地追求自己的喜好,從容不迫地解決問題。 於是幸存的人民得以生存,人口代代相傳。 萬古之後祭祀大禹的功勣,耶律公配享祭祀,無愧於心。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耶律楚材的贊美,表達了對和平與文明的曏往。詩中,“天厭一世人,英雄生馬足”描繪了戰爭的殘酷和英雄的崛起,而“兵刃周八荒,所至皆魚肉”則進一步以生動的比喻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後文通過對耶律楚材的描述,展現了他在亂世中保全文明、救民於水火的偉大功勣,最終以“萬古祠禹功,從配儅不恧”作結,表達了對耶律楚材功勣的永恒紀唸和崇高評價。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