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寺飯僧作
結夏依寂居,隨緣憩脩軫。
宅慚周顒舍,米待郗超損。
僧襯鳴鐘集,佛供導幡引。
霜研給孤麥,玉琢摩候菌。
慈禽戀清唄,怖鴿馴餘賑。
敢持有漏因,仰覬無生忍。
曾是夙力餘,內觀了何朕。
追往蹤既失,希來業難盡。
毋以罪福求,幻身同茲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結夏:佛教用語,指僧人在夏季進行的修行活動。
- 隨緣:順應機緣,任其自然。
- 脩軫:古代的一種車輛,這裏指代寺廟。
- 周顒舍:周顒,南朝宋文學家,舍指住所,這裏指作者自愧不如周顒的住所。
- 郗超損:郗超,東晉名士,損指減少,這裏指作者希望減少對物質的依賴。
- 給孤麥:給孤獨長者,佛教中的施主,這裏指施捨食物。
- 摩候菌:摩訶迦葉,佛教中的聖者,這裏指供奉的食物。
- 清唄:佛教中的清淨歌頌。
- 怖鴿:佛教故事中的鴿子,比喻恐懼的心靈。
- 無生忍:佛教用語,指對生死輪迴的超越和忍耐。
- 夙力餘:夙願的力量。
- 內觀:佛教用語,指內心的觀察和反省。
- 追往蹤:追尋過去的足跡。
- 希來業:希望未來的事業。
- 有漏因:佛教用語,指導致煩惱的原因。
- 無生忍:佛教用語,指對生死輪迴的超越和忍耐。
- 罪福求:追求罪惡和福報。
- 幻身:佛教用語,指虛幻的身體。
翻譯
在寂靜的寺廟中進行夏季的修行,順應機緣,停留在這神聖的地方。 自愧不如周顒的住所,希望減少對物質的依賴。 僧人們隨着鐘聲聚集,佛供隨着幡旗引導。 研磨着給孤獨長者的麥子,供奉着摩訶迦葉的食物。 慈愛的禽鳥依戀着清淨的歌頌,恐懼的鴿子在餘下的施捨中得到馴服。 不敢持有導致煩惱的原因,仰望希望超越生死輪迴的忍耐。 曾經的力量餘留,內心觀察到了什麼預兆。 追尋過去的足跡已經失去,希望未來的事業難以窮盡。 不要以追求罪惡和福報爲目的,虛幻的身體與這一切同歸於盡。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彌陀寺飯僧時的內心體驗和佛教哲理的思考。通過對比自己的住所與周顒的住所,表達了作者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和對物質依賴的反思。詩中運用佛教典故和用語,如「給孤麥」、「摩候菌」、「無生忍」等,展現了作者對佛教教義的理解和追求。最後,作者表達了對超越世俗追求的渴望,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作者對佛教哲學的深刻領悟和內心的寧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