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上人者號景峯意爲念其師也乃至作圖日寓目毋乃執有乎爲成數語聊以示規
若不破名相,此圖空在卷。
譬如阿閃國,一現不再現。
若破名相盡,無見無無見。
百億須彌峯,峯峯入師眼。
餘本峯中人,焉能睹峯面。
倘師爲豎拂,翛然已忘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名相:指事物的名稱和表象,這裏特指對事物的執着和固有觀念。
- 阿閃國:佛教用語,比喻短暫而虛幻的存在。
- 破名相盡:徹底超越對事物名稱和表象的執着。
- 須彌峯:佛教中的神山,象徵極高的境界。
- 豎拂:佛教中的一種手勢,表示開悟或教導。
- 翛然:形容迅速或突然的樣子。
翻譯
如果不打破對事物名稱和表象的執着,這幅畫就只是空洞地存在於卷軸上。就像阿閃國那樣,一旦出現就不會再次出現。如果徹底超越了對事物名稱和表象的執着,就沒有了見與不見的分別。百億座須彌峯,每一座都映入師傅的眼中。我本是峯中之人,怎能真正看到峯的真實面貌呢?如果師傅爲我豎起拂塵,我將迅速忘記一切分辨。
賞析
這首詩通過佛教的哲理來表達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詩人王世貞以「破名相」爲核心思想,闡述了超越表象、直達本質的重要性。詩中運用「阿閃國」和「須彌峯」等佛教典故,增強了詩歌的哲理深度。最後,通過「豎拂」和「翛然忘辨」的描繪,表達了在師傅的指引下,達到一種超脫世俗、洞察真理的境界。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對佛教哲學的深刻領悟和精湛的詩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