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黎職方呂光祿共賦峴山石尊

李相昔鯨飲,顏公復鴻鶱。 遂令茲山名,遠並太傅尊。 閏季大火流,清陰猶未髡。 選勝仍選良,避蒸因避喧。 稍驚蒙茸豁,遂辭䆗窱捫。 儼然見中窪,宛爾發清源。 北斗與南箕,不挹名空存。 安得瀉天瓢,下注此石樽。 左攬仙人箸,右洗玉女盆。 夕旭代爲薪,青山借作飧。 遙吹從東來,密箐輕飆翻。 一酌澆磊磈,再舉超籠樊。 首驂華胥路,息駕衆妙門。 始知汎三雅,有待猶爲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鴻鶱(hóng xiān):鴻鵠高飛。
  • 閏季:閏月。
  • 大火流:指火星西下,秋天的景象。
  • 髡(kūn):剃髮。
  • :悶熱。
  • :喧鬧。
  • 蒙茸:茂密的草木。
  • 䆗窱(yǎo tiǎo):深邃的樣子。
  • 捫(mén):觸摸。
  • 中窪:中間凹陷的地方。
  • 宛爾:宛如,好像。
  • 發清源:發現清澈的源頭。
  • 北斗:北斗七星。
  • 南箕:南方的星宿。
  • 挹(yì):舀取。
  • 天瓢:神話中的天上的瓢,用來舀取天河的水。
  • 磊磈(lěi kuǐ):堆積的石頭。
  • 超籠樊:超越束縛。
  • 華胥路:神話中華胥國之路,指理想之地。
  • 息駕:停車休息。
  • 衆妙門:指道教的玄妙之門。
  • 汎(fàn):泛舟。
  • 三雅:指三種雅緻的事物。
  • 有待:有所期待。

翻譯

李相曾經像鯨魚一樣豪飲,顏公則像鴻鵠一樣高飛。這使得這座山的名聲,遠遠超過了太傅的尊貴。在閏月的季節,火星西下,秋意漸濃,但清陰還未完全剃去。我們選擇了一個既幽靜又美好的地方,避開悶熱和喧鬧。漸漸地,茂密的草木變得清晰,於是我們離開了深邃的地方,開始觸摸周圍的環境。我們彷彿看到了中間凹陷的地方,就像發現了清澈的源頭。北斗和南箕,雖然名聲在外,但實際上無法舀取。真希望有天上的瓢,能把天河的水傾注到這個石樽中。左邊可以用來攬取仙人的筷子,右邊可以用來清洗玉女的盆。夕陽代替了柴火,青山成了我們的晚餐。遠處吹來的風,讓密密的竹林輕輕搖曳。我們第一次舀取石樽中的水,是爲了澆灌堆積的石頭,第二次則是爲了超越束縛。我們彷彿騎着馬,踏上了通往華胥國的路,停車在衆妙門前休息。這時我們才知道,泛舟於三種雅緻之中,雖然有所期待,但仍然覺得有些煩擾。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與友人在峴山石尊旁的宴飲情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和對神話傳說的巧妙引用,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讚美和對超脫塵世的嚮往。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比喻,如「李相昔鯨飲,顏公復鴻鶱」展現了豪放與高遠的情懷,「安得瀉天瓢,下注此石樽」則體現了對超凡脫俗生活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