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友篇王宗伯錫爵

太原吾閈彥,弱小負靈植。 三館抗清標,八座回正色。 步武鼎鉉間,棄之如遺蹟。 榮名冠寰宇,紟紳所趨翼。 望望若將浼,空空類無識。 五十孺子慕,扳哀變原柏。 伊餘麻中蒲,謬充他山石。 晚途乍折節,感此三不惑。 芰荷良可依,薇蕨足充食。 荊玉竟夕輝,恐爲世工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hàn):門。
  • 靈植:有靈性的人。
  • 三館:指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古代的三個最高學府。
  • 抗清標:與清高的標準相抗衡。
  • 八座:指朝廷中的八種高級官員。
  • 鼎鉉 (xuàn):古代的樂器,這裏比喻高位。
  • 紟紳 (jīn shēn):古代官員的服飾,這裏指官員。
  • (měi):污染。
  • 空空:形容心境空明,無所牽掛。
  • 孺子慕:指對兒童的喜愛。
  • 扳哀:挽留哀傷。
  • 原柏:原野上的柏樹,比喻堅貞不屈。
  • 麻中蒲:麻中的蒲草,比喻在平凡中顯露才華。
  • 他山石:比喻外來幫助。
  • 折節:改變節操。
  • 三不惑:指不惑之年,即四十歲。
  • 芰荷 (jì hé):菱角和荷花,比喻清高的生活。
  • 薇蕨 (wēi jué):野菜,比喻簡樸的生活。
  • 荊玉:荊山的玉石,比喻珍貴的人才。
  • 世工:世俗的工匠,比喻世俗的眼光。

翻譯

太原的王宗伯,雖然年輕但天賦異稟。 在三個最高學府中與清高的標準抗衡,在八種高級官員中恢復正直的色彩。 雖然步入了高位,卻像遺棄了過去的痕跡一樣。 他的榮譽聲名遍及整個宇宙,是官員們所追隨的對象。 但他卻望之若將受到污染,心境空明,無所牽掛。 五十歲時仍然喜愛兒童,挽留哀傷,改變了原野上的柏樹。 我就像麻中的蒲草,在平凡中顯露才華,得到了外來的幫助。 晚年時我改變了節操,感激這種不惑之年。 菱角和荷花確實可以依靠,野菜足以充飢。 荊山的玉石整夜發光,恐怕會被世俗的眼光所發現。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王宗伯的高尚品質和清高生活態度。通過對比他在高位與清高之間的選擇,表達了作者對世俗的超越和對內心世界的追求。詩中運用了許多比喻和象徵,如「麻中蒲」、「荊玉」等,增強了詩歌的意象和深度。整體上,這首詩展現了作者對人生價值和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