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襄陽李尚書
天寒發梅柳,憶昔到襄州。
樹暖然紅燭,江清展碧油。
風煙臨峴首,雲水接昭丘。
俗尚春秋學,詞稱文選樓。
都門送旌節,符竹領諸侯。
漢沔分戎寄,黎元減聖憂。
時追山簡興,本自習家流。
莫廢思康樂,詩情滿沃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梅柳:梅花和柳樹,常用來象徵春天。
- 襄州:今湖北襄陽。
- 然:同「燃」,此處形容樹上的花朵像燃燒的紅燭。
- 碧油:碧綠的油,比喻江水的清澈。
- 峴首:山名,在襄陽。
- 昭丘:昭明臺,古代襄陽的名勝。
- 春秋學:指研究《春秋》的學問,這裏指襄陽地區的文化傳統。
- 文選樓:指收藏和研究《文選》的地方,《文選》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的一部文學作品集。
- 旌節:古代使者所持的節杖,代表皇帝的權威。
- 符竹:古代用竹簡製成的符信,代表地方官員的權力。
- 漢沔:漢水和沔水,在襄陽交匯。
- 戎寄:軍事重任。
- 黎元:百姓。
- 山簡:東晉時期的名士,以清談和品行高潔著稱。
- 習家流:指習鑿齒的後代,習鑿齒是東晉時期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
- 康樂:指文學和藝術上的享受。
- 沃洲:美好的地方,這裏指襄陽。
翻譯
在寒冷的天氣裏,梅花和柳樹開始發芽,讓我回憶起曾經到訪襄州。樹木繁花似火,江水清澈如碧綠的油。風煙籠罩着峴首山,雲水連接着昭明臺。襄陽的習俗崇尚研究《春秋》,詩詞中讚美着文選樓。在都門爲李尚書送行,他手持符竹,領導着諸侯。漢水和沔水交匯處,他肩負着軍事重任,減輕了皇帝對百姓的憂慮。他追隨着山簡的風範,本就是習家的後代。不要放棄追求文學藝術的樂趣,你的詩情將充滿這美好的襄陽。
賞析
這首詩是李益送別襄陽李尚書的作品,通過描繪襄陽的自然風光和文化氛圍,表達了對李尚書的敬重和對襄陽的懷念。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梅柳」、「紅燭」、「碧油」等,生動地描繪了襄陽的春景。同時,通過對襄陽文化傳統的提及,如「春秋學」和「文選樓」,展現了襄陽深厚的文化底蘊。最後,詩人鼓勵李尚書不要放棄文學藝術的追求,體現了詩人對文化生活的重視和對李尚書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