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

· 杜牧
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 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譯文

諸多感慨不由自主從內心生出來,遠處角聲傳到夕陽映照的九峰樓。 我對您的想念就像這青山不改貌,離別的悵惘有如香草的沒有盡頭。 睫毛長在眼前偏就是常常看不見,有著高尚的道德就可以別無所求。 有哪個及得上您張公子這樣清高,詩章千首不把萬戶侯放在眼裡頭。

注釋

九峰樓:一作九華樓。在今安徽省貴池縣九華門上,唐建。 百感:種種感慨。 中:內心。 自由: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拘束。 角聲:畫角之聲。古代軍中吹角以為昏明之節。角,古樂器名。出西北遊牧民族,鳴角以示晨昏。軍中多用作軍號。 孤起:單獨響起或遠遠地響起。孤,單獨。 夕陽:傍晚的太陽。或指山的西面。 碧山:青山。 終日:整天。 思無盡:想念沒有窮盡沒有止境。 芳草:香草。 恨:失悔、遺憾。 即休:停止、罷休。 即:至,到。 睫:眼瞼邊緣的細毛。 長:常常;經常。 道:道德;道義。 得似:怎似、何如。 張公子:張祜。張祜字承吉,清河(今屬河北)人。初寓姑蘇,後至長安,又至淮南。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是當時的著名詩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百感中來:指各種感慨涌上心頭。
  • 不自由:不由自主。
  • 角聲:號角之聲,古時軍中用以傳達信息、指揮行動等,聲音悲涼。
  • 碧山:青山。
  • 恨即休:遺憾何時才能停止。
  • 睫在眼前長不見:睫毛就在眼前老是看不見,比喻常見而不被重視的事物 。這裏用來喻指對張祜才華的忽視。
  • 道非身外:大道並不在自身之外,強調不要捨本逐末去到處尋求。
  • 張公子:指張祜,張祜很有詩才,卻仕途不順。
  • 千首詩輕萬戶侯:以千首詩篇輕視萬戶侯的功名,意思是張祜對於功名利祿看得很輕。 萬戶侯:食邑萬戶的侯爵,這裏泛指高官厚祿 。

翻譯

各種感慨涌上心頭,實在是不由自主,夕陽映照下的樓閣上,孤獨地響起了號角聲。 對着那青山整日思緒綿綿無盡,這如茵的芳草啊,不知何年我心中的遺憾才能罷休。 睫毛就在眼前總是難以看見,大道就在自己本身,何必向身外去尋求? 有誰能像張祜公子那般,用自己的千首詩篇就看淡了高官厚祿。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杜牧對張祜懷才不遇的同情和不平。詩的開篇「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由聽聞的角聲和夕陽中的樓引發了詩人內心複雜的情感,奠定了全詩沉鬱的基調。頷聯「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借青山、芳草等景色來抒發無盡的愁思與遺憾。頸聯「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蘊含深刻哲理,既批判了當時埋沒人才的社會現象,也勸張祜不必過度追求身外功名。尾聯「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對張祜的才華和淡泊名利的品質給予了高度讚揚,表達出對友人的深切理解和推崇。整首詩情真意切,將對友人的憐惜、世事的感慨與自身的人生感悟融合在一起,富有感染力和深刻內涵 。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爲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4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