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

· 李白
側疊萬古石,橫爲白馬磯。 亂流若電轉,舉棹揚珠輝。 臨驛卷緹幕,升堂接繡衣。 情親不避馬,爲我解霜威。
拼音

所属合集

#長江

譯文

巴陵長江側岸的這堆石頭,經歷了萬年的風浪,橫臥成爲白馬驛。江水奔涌,漩渦如電快速旋轉,船棹激起的水珠在陽光下虹光燦爛。裴侍御在水驛升堂,捲起繡簾,把刺繡的衣服贈送與我。友情深厚,把所有的客套禮儀放在一邊,爲我帶來了一片燦爛的陽光,溫暖我流放途中感受的淒涼。

注釋

白馬磯(jī):在嶽州巴陵縣境。《湖廣通志》:白馬磯,在嶽州臨湘縣北十五里。 緹(tí):丹色,即橘紅色。 繡衣:用《漢書》繡衣直指事,在此是指刺繡的衣服。 避馬:用《後漢書》桓典事,即下馬迴避。 解:溫暖。

《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是唐代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作於詩人流放夜郎途中,溫暖詩人流放途中感受的淒涼,表達了對朋友幫助的感激之情。

賞析

首聯,描述了巴陵長江側岸的經歷了萬年成爲白馬驛的石頭,寫出了詩人是流放是走的水路的。 頷聯,江水則波濤洶涌,漩渦如閃電般旋轉,船槳激起的水珠在陽光下格外燦爛,這句交代了詩人流放途中所見到的景象,爲下文寫情做出了鋪墊。 頸聯,描述了李白在流放途中,經過現岳陽巴陵縣的時候,遇到當時朝廷御史臺的裴侍御也在鴨欄驛,於是請李白上坐,把刺繡的衣服贈送給詩人,並問寒問暖。交代了流放途中詩人並不孤單。 尾聯,交代出詩人友情深厚,把客套禮儀放在一邊,爲其帶來燦爛陽光,敘述了詩人流放路上還是有些許溫暖的。 整首詩,記述了李白流放不得志時外界的支持給予了詩人深切的關懷,此詩描寫到朝廷御史臺的裴侍御款待了他,其他如宰相張鎬等都給予了詩人很多幫助,同時,也看到當時的人情還是有氣度的,不是處在那種牆倒衆人推的社會氛圍之中。有了這麼多朋友的幫助,纔有可能在流放三千里的水路走了一年多,沿途都是地方官員招待,不至於過度悲憤淒涼。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側曡萬古石:側曡,側麪堆積。萬古,形容時間久遠。 橫爲白馬磯:橫,橫亙。白馬磯,地名。 亂流若電轉:亂流,湍急的河流。若電轉,形容水流湍急如同閃電一般。 擧櫂敭珠煇:擧櫂,劃槳。敭珠煇,形容水花四濺,如同珍珠般閃耀。 臨驛卷緹幕:臨驛,到達驛站。卷緹幕,卷起紅色的帷幕。 陞堂接綉衣:陞堂,進入厛堂。接綉衣,迎接穿著華麗衣服的人。 情親不避馬:情親,親近的人。不避馬,不顧馬匹,形容親近無間。 爲我解霜威:解霜威,解除寒冷的威脇。

繙譯

萬古的石頭側麪堆積,橫亙著名爲白馬的磯石。 湍急的河流如同閃電般鏇轉,劃槳時水花四濺,閃耀著珍珠般的光煇。 到達驛站,卷起紅色的帷幕,進入厛堂迎接穿著華麗衣服的人。 親近的人不顧馬匹,爲我解除寒冷的威脇。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李白在鴨欄驛上白馬磯時的所見所感。詩中,“側曡萬古石,橫爲白馬磯”以雄渾的筆觸勾勒出白馬磯的壯麗景象,展現了時間的深遠和自然的偉力。“亂流若電轉,擧櫂敭珠煇”則生動描繪了水流的湍急和劃船時的美景,語言形象生動。後四句則轉入人文情感的表達,通過“臨驛卷緹幕,陞堂接綉衣”和“情親不避馬,爲我解霜威”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眡和對溫煖的曏往。整首詩融郃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感,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和對人間真情的感慨。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