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嘆

· 李涉
深院梧桐夾金井,上有轆轤青絲索。 美人清晝汲寒泉,寒泉欲上銀瓶落。 迢迢碧甃千餘尺,竟日倚闌空嘆息。 惆悵不來照明鏡,卻掩洞房抱寂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梧桐:一種常見的樹木,古人常用來象征高潔。
  • 金井:裝飾華麗的井。
  • 轆轤(lù lú):古代用來提水的裝置。
  • 青絲索:用青絲編織的繩索,這裡指轆轤上的繩索。
  • :取水。
  • 寒泉:清涼的泉水。
  • 銀瓶:銀制的瓶子,這裡指用來盛水的容器。
  • 碧甃(bì zhòu):青綠色的井壁。
  • 竟日:整天。
  • :欄杆。
  • 惆悵:形容心情的憂鬱和失落。
  • 洞房:指女子的閨房。
  • 寂寂:形容非常安靜,沒有聲音。

繙譯

深院中的梧桐樹環繞著華麗的井,井上裝有轆轤,掛著青絲編織的繩索。 美人在清涼的白天從井中汲取寒泉,寒泉即將被裝入銀瓶。 那碧綠的井壁深達千餘尺,美人整日倚著欄杆,空自歎息。 她心情憂鬱,沒有來照亮明鏡,而是掩上閨房的門,抱著寂靜。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深院梧桐、金井轆轤等景物,營造出一種靜謐而略帶憂鬱的氛圍。詩中的美人汲取寒泉,卻整日倚欄歎息,表達了她的孤獨和無奈。詩末的“惆悵不來照明鏡,卻掩洞房抱寂寂”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情感,展現了美人內心的孤寂和對現實的逃避。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細膩,展現了唐代詩人李涉對女性內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描繪。

李涉

李涉(約806年前後在世),唐代詩人。字不詳,自號清溪子,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早歲客梁園,逢兵亂,避地南方,與弟李渤同隱廬山香爐峯下。後出山作幕僚。憲宗時,曾任太子通事舍人,尋以結近幸,爲諫議大夫孔戣劾奏,貶爲峽州(今湖北宜昌)司倉參軍,在峽中蹭蹬十年,遇赦放還,復歸洛陽,隱於少室。文宗大和(公元827年-公元835年)中,任國子博士,世稱“李博士”。著有《李涉詩》一卷。存詞六首。 ► 124篇诗文

李涉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