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堂爲許隱君作
俗子居山不見山,靜者居廛山在眼。
請看東郭許隱君,中山之堂最蕭散。
堂前種竹堂後萱,春深筍長萱花繁。
大兒稱觴壽花下,小兒讀書當竹根。
城中無山亦可樂,城中有虎仍戴角。
歸來不愁虎食人,閉門日醉中山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廛(chán):古代城市中平民的住宅區。
- 蕭散:形容環境清靜、閒適。
- 萱:萱草,又稱忘憂草,常用來象徵母親或母愛。
- 稱觴:舉杯祝酒。
- 壽:祝壽。
- 戴角:此處指老虎的角,可能是一種誇張的描述。
翻譯
那些世俗之人住在山中卻不見山的真意,而靜心之人即使住在城中,山的美景也常在眼前。請看東郭的許隱君,他的中山堂最爲清靜閒適。堂前種着竹子,堂後種着萱草,春天深了,竹筍長高,萱花盛開。大兒子在花下舉杯爲母親祝壽,小兒子則在竹根旁讀書。城中雖然沒有山,但也有樂趣,城中有虎卻戴着角。回家後不必擔心虎吃人,閉門在家,日日沉醉於中山堂的春光之中。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世俗之人與靜者對山的態度,讚美了許隱君中山堂的清靜與閒適。詩中描繪的堂前景象生動,竹與萱的意象增添了詩意與生機。結尾處對城中生活的描述,雖有虎戴角的誇張,卻更顯出隱君的安逸與超脫,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與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