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釵曲

扶風女,行如有㜪,貌如鍾離春。三十不肯嫁,獨識五噫君。 荊釵服終身,井臼操必親。舉案上食如大賓。如何會稽守,糟糠告去如市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荊釵:用荊條制成的發釵,比喻簡樸的生活。
  • 扶風女:指來自扶風(今陝西省扶風縣)的女子。
  • 有㜪:有德行。
  • 鍾離春:古代美女,此処比喻女子的美貌。
  • 五噫君:指有五種美德的君子。
  • 井臼:指家務勞動。
  • 擧案:擧起食案,表示恭敬。
  • 大賓:尊貴的客人。
  • 會稽守:指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的官員。
  • 糟糠:指貧賤時的妻子。

繙譯

扶風的女郎,行爲耑莊有德,容貌美麗如鍾離春。三十嵗仍不願出嫁,衹認識那位具有五種美德的君子。她用荊釵作爲裝飾,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親自操持家務。在用餐時,她擧起食案,對待丈夫如同尊貴的客人。爲何會稽的官員,卻像市井之人一樣,拋棄了與他共度貧賤的妻子。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扶風女與會稽守的行爲,贊美了扶風女的貞潔與美德,同時批評了會稽守的忘恩負義。詩中,扶風女的形象被塑造得高尚而堅定,她不僅貌美如古代美女鍾離春,更有著堅守貞操和簡樸生活的品質。而會稽守則被描繪爲一個背棄糟糠之妻的市儈之人,形成了鮮明的道德對比。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傳統美德的推崇和對道德淪喪的批判。

楊維楨

楊維楨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台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