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南征歌

大將軍,將天討,出南征。文如阿閣鳳,武如牧野鷹。 兵行司馬法,漕轉屯田丁。鹿山放麑萬衆泣,虎穴取䖘千人驚。 東屯西屯露書布,南徯北徯壺漿迎。蠻奴授首,鱉子獻城,三危送款,孤竹輸平。 藍之山,截海斷,峽之水,吞湘漢。大將軍,持廟算,直向刑塘築京觀。 嗟嗟小蠻觸,尚爾爭雌雄,將軍大勢破竹下,拾土補地裂中國。 長城無再壞,昆崙天柱無再折。盤石永安,金甌罔缺。 我頌摩崖千丈碑,大字如鬥光奪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阿閣鳳:指宮殿中的鳳凰,比喻文採斐然。
  • 牧野鷹:牧野之戰的鷹,比喻武力強盛。
  • 司馬法:古代兵書,此処指用兵之道。
  • 漕轉屯田丁:指通過漕運和屯田來支持軍隊。
  • (ní):小鹿。
  • (tú):古代一種猛獸,此処比喻敵人。
  • 露書佈:公開宣佈的文書。
  • (xī):等待。
  • 壺漿迎:用壺裝著酒漿迎接,表示歡迎。
  • 授首:投降。
  • 鱉子:比喻弱小的敵人。
  • 三危:古代地名,此処泛指邊遠地區。
  • 孤竹:古代國名,此処泛指邊遠國家。
  • 廟算:朝廷的計謀。
  • 京觀:古代戰爭中,勝利者爲炫耀武功,收集敵人屍首,封土成高塚,稱爲京觀。
  • 蠻觸:比喻微不足道的爭鬭。
  • 破竹:比喻事情順利,毫無阻礙。
  • 崑崙:即崑侖山,比喻國家的支柱。
  • 金甌:比喻國家疆土完整。
  • 摩崖:山崖上刻的文字。

繙譯

大將軍,奉天命討伐,南下征戰。文才如宮殿中的鳳凰,武力如牧野之戰的鷹。 運用兵法,通過漕運和屯田支持軍隊。在鹿山放生小鹿,萬衆感動哭泣;深入虎穴捕獲猛獸,千人震驚。 東屯西屯公開宣佈文書,南邊北邊的人們用壺裝著酒漿迎接。蠻族投降,弱小的敵人獻城,邊遠地區和國家都表示歸順。 藍山高聳,截斷大海;峽穀之水,吞沒湘江和漢水。大將軍,掌握朝廷的計謀,直曏刑塘築起京觀。 唉,小小的爭鬭,尚且爭個你死我活,將軍大勢如破竹,拾土補地,裂開的中國得以脩複。 長城不再損壞,崑侖山的天柱不再折斷。磐石般穩固,國家疆土完整無缺。 我歌頌山崖上刻的千丈碑文,大字如鬭,光芒奪月。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大將軍南征的壯麗場景,通過豐富的比喻和誇張手法,展現了將軍的文武雙全和軍隊的威武之勢。詩中“阿閣鳳”與“牧野鷹”形象生動,分別代表了將軍的文才與武力。後文通過描述將軍的軍事行動和民衆的反應,強調了將軍的威望和軍隊的勝利。結尾処,詩人通過對國家安定的祝願,表達了對將軍功勣的贊頌和對國家未來的美好期許。整首詩氣勢磅礴,語言雄渾,充滿了對英雄的崇敬和對國家的熱愛。

楊維楨

楊維楨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台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