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宋省齋問月

開樽酹酒問嬋娟,來照人間是幾年。 從古到今今復古,才圓又缺缺還圓。 隔千里共何同異,描萬象真無醜妍。 最是婆娑仙桂樹,新枝不長出青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開樽:打開酒瓶。
  • 酹酒:以酒澆地,表示祭奠或敬意。
  • 嬋娟:指月亮,也用來形容月色美好。
  • 從古到今今複古:從古至今,又從今廻到古,形容時間的循環往複。
  • 才圓又缺缺還圓:月亮剛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形容月相的變化。
  • 隔千裡共何同異:即使相隔千裡,看到的月亮是相同的,這裡指的是月亮的普遍性和共通性。
  • 描萬象真無醜妍:描繪世間萬物,真實無美醜之分,指的是月光的普照,不分美醜。
  • 婆娑:形容樹影搖曳的樣子。
  • 仙桂樹:傳說中的月中桂樹,象征長壽和不朽。
  • 新枝不長出青天:新生的枝條沒有長到觸及天空,這裡可能暗指月宮中的桂樹雖美,卻無法觸及天際。

繙譯

打開酒瓶,倒酒祭奠月亮,我問那美麗的嬋娟,你照耀人間已經多少年了?從古至今,又從今廻到古,時間的循環往複;月亮剛圓了又缺,缺了又圓,月相的變化不斷。即使相隔千裡,我們看到的月亮是相同的,這裡指的是月亮的普遍性和共通性;描繪世間萬物,真實無美醜之分,指的是月光的普照,不分美醜。最美麗的是那月中搖曳的桂樹,新生的枝條沒有長到觸及天空,這裡可能暗指月宮中的桂樹雖美,卻無法觸及天際。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問月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時間循環和月相變化的感慨,以及對月亮普遍性和共通性的認識。詩中“從古到今今複古”和“才圓又缺缺還圓”巧妙地描繪了時間的循環和月相的變化,而“隔千裡共何同異”則強調了月亮的普遍性和共通性。最後,通過對月中桂樹的描繪,詩人可能暗指了月宮中的桂樹雖美,卻無法觸及天際,從而引發讀者對人生和宇宙的深思。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楊公遠

宋末元初徽州歙縣人,字叔明,號野趣。工詩善畫。有《野趣有聲畫》。 ► 4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