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陶淵明漉酒圖

義熙老人羲上人,一生嗜酒見天真。 山中今日新酒熟,漉酒不知頭上巾。 酒醒亂髮吹騷屑,架上烏紗洗糟糵。 客來忽怪頭不冠,巾冠豈爲我輩設。 故人設具在道南,老人一笑猩猩貪。 東林法師非酒社,攢眉入社吾何堪。 家貧不食檀公肉,肯食劉家天子祿。 頹然徑醉臥坦腹,笑爾阿弘來奉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義熙:東晉安帝的年號,此處指陶淵明生活的時代。
  • 老人羲上人:指陶淵明,羲上人是對他的尊稱。
  • 嗜酒:特別喜歡喝酒。
  • 天真:本性自然,不受禮俗拘束。
  • 漉酒:過濾酒。
  • 頭上巾:頭巾,古代男子用來束髮的布巾。
  • 騷屑:形容頭髮散亂的樣子。
  • 烏紗:烏紗帽,古代官員的帽子。
  • 糟糵:酒糟,釀酒後剩下的渣滓。
  • 巾冠:頭巾和帽子,代指官職或禮儀。
  • 猩猩貪:比喻人貪杯。
  • 東林法師:指慧遠,東晉時期的高僧,曾在廬山東林寺創立白蓮社。
  • 攢眉:皺眉,表示不滿或不悅。
  • 酒社:飲酒的社團。
  • 檀公肉:指檀道濟的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將領,被殺後其肉被分食,此處比喻不願吃的東西。
  • 劉家天子祿:指劉宋王朝的俸祿,此處表示不願爲官。
  • 頹然:形容人精神不振或身體疲倦的樣子。
  • 阿弘:可能是指某位具體的人物,具體身份不詳。

翻譯

義熙時代的老人陶淵明,一生特別喜歡喝酒,展現了他本性的自然。山中今天新釀的酒成熟了,他在過濾酒時竟然忘了頭上的頭巾。酒醒後,頭髮散亂,他索性用架上的烏紗帽來清洗酒糟。客人來了,看到他不戴頭冠,感到奇怪,但他認爲頭冠豈是爲我們這樣的人準備的。老朋友在道南設宴,老人一笑,像猩猩一樣貪杯。東林寺的法師並不加入酒社,他皺眉加入酒社,我怎能忍受。家貧不吃檀道濟的肉,也不肯吃劉家天子的俸祿。疲倦地直接醉倒,露出腹部,笑着看阿弘來侍奉足。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陶淵明放浪形骸、不拘禮節的生活態度,以及他對官場和世俗的不屑。詩中通過「漉酒不知頭上巾」、「架上烏紗洗糟糵」等生動細節,展現了陶淵明隨性而爲的生活方式。同時,通過對比東林法師的嚴肅與自己的放縱,表達了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禮教的批判。最後,以「頹然徑醉臥坦腹」的形象,傳達了一種超脫世俗、自在逍遙的人生態度。

楊維楨

楊維楨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台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