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十題

· 楊載
只作全生計,唯存半死心。 芻蕘猶不置,斤斧重相尋。 遂使煁焦釜,誰爲愛古琴? 有材不足恃,愁絕念知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芻蕘(chú ráo):指割草和打柴,這裡比喻微賤的人或物。
  • 斤斧:斧頭,這裡指砍伐。
  • (chén):古代用於燒煮的器具。
  • 焦釜:燒焦的鍋,比喻睏境。

繙譯

我衹爲保全生命而謀劃,衹保畱了一半的生存意志。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人或物也不放過,斧頭重重地砍伐著。 於是,燒煮的器具變成了燒焦的鍋,誰還會珍惜那古老的琴呢? 擁有才華也不足以依賴,我感到無比愁苦,思唸著知音。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睏境的無奈和對知音的渴望。詩中,“芻蕘猶不置,斤斧重相尋”描繪了環境的嚴酷,即使是微小的人或物也難逃被摧殘的命運。而“煁焦釜”與“愛古琴”的對比,則突顯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懷唸與對現實的失望。最後兩句“有材不足恃,愁絕唸知音”更是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才華無法施展的悲哀和對知音難尋的深切感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內心的苦悶與追求。

楊載

楊載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楊載先祖楊建爲浦城人,父楊潛,南宋諸生。楊載生於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喪父,徙居杭州,博涉羣書,趙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戶部賈國英數薦於朝,以布衣召爲國史院編修官,與修《武宗實錄》。調管領系官海船萬戶府照磨,兼提控案牘。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復科舉,登進士第,授饒州路同知浮梁州事,遷儒林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歲。載以文名,自成一家,詩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楊仲弘詩》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