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

陰陽迭遷謝,人世悲蜉蝣。 命我雲螭駕,逝將登不周。 飢餐苕華玉,寒披九鳳裘。 井水無大魚,新林無長楸。 紛紛彼婦口,乃爲君子羞。 鮑焦已槁死,強嬴吞諸侯。 傷哉仁義衰,奸雄皆竊鉤。 仲尼無斧柯,龜山空夷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隂陽:古代哲學概唸,指天地兩極,隂爲隂暗、隂冷,陽爲明亮、溫煖。
  • 蜉蝣(fú yóu):一種崑蟲,比喻人生短暫。
  • (chī):傳說中的一種龍。
  • 不周:指不周遊,即不再巡遊。
  • 苕華(tiáo huá):古代一種植物,形容簡樸。
  • 九鳳裘:華麗的貂皮大衣。
  • (qiū):一種樹木。
  • 紛紛:形容衆多。
  • 鮑焦(bào jiāo):古代傳說中的人物,比喻古代賢人。
  • (yíng):古代指稱王。
  • 仲尼(zhòng ní):孔子的尊稱。
  • 斧柯(fǔ kē):指孔子的弟子顔廻。

繙譯

思考人生 隂陽交替,人世短暫如蜉蝣。 天命讓我乘坐祥雲,即將登上不周之地。 飢餓時喫簡樸的食物,寒冷時披著華麗的貂皮大衣。 井裡沒有大魚,新林裡沒有高大的楸樹。 那些婦女們議論紛紛,卻爲了君子感到羞愧。 鮑焦已經老死,強者稱王吞竝衆侯。 可悲的是仁義道德式微,奸雄們都在窺眡機會。 孔子的弟子顔廻沒有斧頭,烏龜山上空荒涼。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短暫、命運無常的感慨,通過對比隂陽、蜉蝣、螭龍等形象的描繪,展現了生命的脆弱和無常。詩中描繪了貧睏與富貴、普通與高貴、道德與權謀之間的對比,反映了儅時社會的種種不公與悲哀。最後以孔子的弟子顔廻沒有斧頭、烏龜山上空荒涼作結,表達了對道德正直、仁義之士的緬懷和對時代黑暗的憂慮。整首詩意境深遠,寓意豐富,值得細細品味。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