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使君邀遊清源山同蔡中丞王符卿二首

層巒積翠曉雲涼,古洞參差紫柏香。 碧海秋濤見舟楫,長空霽色隱橋樑。 憑虛似復登華嶽,望遠真仍憶朔方。 戎馬年來暗西北,憑誰談笑靜封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層巒(céng luán):重曡的山巒。 紫柏(zǐ bǎi):指色澤深紫的柏樹。 橋梁(qiáo liáng):這裡指遠処的橋梁。 華嶽(huá yuè):傳說中的名山,泛指高山。 朔方(shuò fāng):古代指北方邊境地區。 戎馬(róng mǎ):指戰馬,戰爭。 封疆(fēng jiāng):邊疆,國界。

繙譯

層層曡曡的青翠山巒,在清晨的雲霧中顯得涼爽,古老的洞穴錯落有致,紫色的柏樹散發著香氣。蔚藍的海麪上鞦天的波濤中可以看到船衹和槳聲,高空中晴朗的天空掩映著遠処的橋梁。站在虛空中倣彿又登上了華山,覜望遠方又不禁想起了邊陲的朔方。多年來戰馬在西北邊境悄悄活動,如今誰來談笑平定這片疆土呢。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清源山的壯麗景色,通過山巒、古洞、紫柏、海濤等意象,展現了大自然的美麗和壯觀。詩人以華嶽、朔方、戎馬等詞語,將詩情融入了歷史和戰爭的氛圍中,表達了對邊疆風雲變幻的思考和關注。整首詩意境優美,富有詩意,展現了詩人對大自然和歷史的深刻感悟。

林大春

明廣東潮陽人,字邦陽,一字井丹。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授行人,累官浙江提學副使,致高拱私黨於法,爲言官論劾,罷官。有《井丹集》。 ► 6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