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壬戌:農曆年份的記年法之一,表示某年的名稱。
- 懸弧:古代車轅上橫置的弧形物,用於繫馬。
- 驂(cān):古代駕車時,副車伕站在車後,控制馬匹的人。
- 一夔(kuí):指一位賢臣。
- 廢朝參:因病而不能前去朝廷參加朝會。
- 父母生身苦:指父母生養之恩。
- 君王爲國惔(tán):指君王爲國家憂慮。
- 青藜(lì):古代祭祀時用的竹篾編成的籃子。
- 太乙(tài yǐ):古代祭祀時用的一種器具。
- 白髮博臺:指白髮人(老人)在臺上(指朝廷)發表言論。
- 多邊警:指邊境多有戰事,需要警戒。
- 焦勞:指焦慮勞累。
翻譯
今天是壬戌年的生日,本想駕車去參加朝廷,但一位賢臣因病無法前去。回想父母養育之恩,而此時君王正爲國家憂慮。哪裏有人燃燒青藜來祭祀太乙,也不敢指望老年人在朝廷上發表言論。獨自思忖着要應對邊境的多重警情,忍受着焦慮和勞累,便放下了擔子。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在自己生日這一天,本想前去朝廷參加朝會,但因爲賢臣病了而無法前去,於是回憶起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也意識到君王爲國家憂慮的責任。詩中通過對祭祀、老年人在朝廷上發表言論、邊境警情等元素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內心的掙扎和責任感。整體氛圍莊重,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家國情懷的思考和擔當。
林熙春的其他作品
- 《 別駕劉景華甫下車即署海陽篆不三月以入覲行漫賦五絕爲贈 》 —— [ 明 ] 林熙春
- 《 三月初詣祖父母父母各墓所 》 —— [ 明 ] 林熙春
- 《 丁未五月六日拉黃思元丈放舟韓江登三元塔絕頂已陪太守金公別駕劉公觀競渡仍登塔傳杯觀者如堵薄暮就江東陸回 》 —— [ 明 ] 林熙春
- 《 送張元輝出山謁銓 》 —— [ 明 ] 林熙春
- 《 曾九虛丈得拜大行賦此誌喜 》 —— [ 明 ] 林熙春
- 《 壬戌誕日四首並得三字 》 —— [ 明 ] 林熙春
- 《 送大將軍黃竹樓鎮粵西 》 —— [ 明 ] 林熙春
- 《 題茂初堂上白頭啚 》 —— [ 明 ] 林熙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