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都諫青巖還都

皇華六轡去雍容,花放梅關正暮冬。 暫到天南羅鳳鳥,卻歸朝右補山龍。 名書於古無多讓,諫草從今又幾封。 海表瘡痍殊未起,好披民隱慰三農。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皇華:指皇帝的恩澤。
  • 六轡:古代指馬車的六條繮繩,這裏比喻官員的儀仗。
  • 雍容:形容舉止文雅大方。
  • 梅關:地名,位於今廣東省梅州市。
  • 暮冬:冬季的末尾。
  • 天南:指南方,這裏特指廣東。
  • 鳳鳥:比喻賢才。
  • 朝右:指朝廷中的高位。
  • 山龍:比喻國家的重臣。
  • 名書:指有名望的書籍或文章。
  • 諫草:指上書給皇帝的諫言。
  • 海表:海外,這裏指邊遠地區。
  • 瘡痍:比喻戰亂或災害後的破敗景象。
  • 民隱:民間的隱情或疾苦。
  • 三農:指農業、農村、農民。

翻譯

王都諫帶着皇帝的恩澤和六條繮繩的儀仗,從容不迫地前往南方。在梅關的花兒正盛開,正是冬天的尾聲。他暫時來到南方蒐集賢才,然後回到朝廷擔任重臣。他的名聲在歷史上無人能及,現在又寫了幾封諫書給皇帝。邊遠地區還未從戰亂中恢復,他希望瞭解民間的疾苦,以安慰農業、農村和農民。

賞析

這首詩是陳恭尹送別王都諫的作品,通過描繪王都諫的行程和職責,表達了對他的敬仰和期望。詩中「皇華六轡去雍容」一句,既展現了王都諫的尊貴身份,又體現了他的從容不迫。後文通過對王都諫在南方蒐集賢才、回朝擔任重臣的描述,進一步突出了他的重要地位和卓越才能。最後,詩人表達了對邊遠地區和民間疾苦的關切,希望王都諫能夠關注這些問題,爲國家和人民帶來福祉。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陳恭尹作爲詩人的才華和對國家、人民的深情關懷。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