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母陳太君輓詩

日暮誰能不倚閭,夫人賢哲古無如。 介山隱日曾承命,江左行時未絕裾。 老去每聞加飯報,病中猶寄緩歸書。 天涯孫子分南北,慟哭寒原走素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倚閭(yǐ lǘ):指母親在家門口盼望兒子歸來的情景。
  • 賢哲:指賢明而有智慧的人。
  • 介山: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指某個隱居之地。
  • 承命:接受命令或囑託。
  • 江左: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即今江蘇一帶。
  • 絕裾:斷絕衣襟,比喻決意離去。
  • 加飯:指增加飯量,常用來安慰或囑咐病人多吃。
  • 緩歸書:指推遲歸期的書信。
  • 天涯孫子:指遠在他鄉的子孫。
  • 寒原:寒冷的原野,指墓地。
  • 走素車:指送葬的車隊。

翻譯

日暮時分,誰能不思念家中的母親,她的賢明與智慧在古代無人能及。 在介山隱居時,她曾接受過命令,而在江左行走時,她並未決意離去。 年老時常聽到她囑咐增加飯量的消息,病中還寄來推遲歸期的書信。 遠在他鄉的子孫們,無論南北,都在寒冷的墓地前慟哭,送葬的車隊緩緩前行。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已故母親的深切懷念和無盡哀思。詩中,「日暮誰能不倚閭」一句,以母親盼子歸來的形象開篇,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後文通過對母親生前事蹟的回憶,展現了她的賢明與智慧,以及對子女的深切關懷。結尾處,「天涯孫子分南北,慟哭寒原走素車」,則以子孫們送葬的場景,抒發了對母親去世的悲痛之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讀來令人動容。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