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答張鄂山二首

葛相當年出渭濱,雜耕心事更誰陳。 身肩半壁成還敗,名在千秋久愈新。 高冢麒麟添宿草,遺黎蘋藻薦青春。 煩君爲酌湖中水,慟哭西臺尚有人。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葛相:指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因其智慧和忠誠而被後人尊稱爲「葛相」。
  • 渭濱:渭水之濱,諸葛亮曾在渭水之濱屯田。
  • 雜耕:指諸葛亮在渭濱的屯田活動,即在軍事防禦的同時進行農業生產。
  • 心事:內心的抱負和計劃。
  • 身肩半壁:指諸葛亮肩負起蜀漢的半壁江山,即國家的重任。
  • 宿草:指墓地上的草,因年久而茂盛。
  • 遺黎:指留下的百姓或後裔。
  • 蘋藻:指祭祀時用的祭品,蘋藻是古代祭祀時用的兩種植物。
  • 青春:指春天,也比喻美好的時光。
  • 西臺:指蜀漢的政權中心,也可能是指諸葛亮的墓地。

翻譯

想當年,葛相出征渭水之濱,他在那裏屯田,心懷大志,但這些心事又有誰能真正理解呢?他肩負着蜀漢的半壁江山,雖然最終成敗參半,但他的名聲卻流傳千古,愈發顯得新鮮。如今,他的高冢上長滿了茂盛的宿草,留下的百姓在春天用蘋藻來祭奠他。請你爲我斟一杯湖中的水,我會在西臺慟哭,因爲那裏還有人記得他。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諸葛亮歷史事蹟的回憶,表達了對這位偉大政治家和軍事家的深切懷念和崇高敬意。詩中,「身肩半壁成還敗」一句,既是對諸葛亮一生功業的概括,也透露出詩人對其命運的感慨。而「名在千秋久愈新」則直接讚美了諸葛亮的英名永存。最後兩句則通過祭祀和慟哭的場景,抒發了對諸葛亮不朽精神的追思和敬仰。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對歷史英雄的深情頌歌。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