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乙巳:古代乾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
- 清明:中國傳統節日,用於祭祀祖先和掃墓。
- 擬杜七歌:模倣杜甫的七言古詩風格創作的詩。
- 塚(zhǒng):墳墓。
- 蘿山陽:蘿山之南,山南水北爲陽。
- 沃土:肥沃的土地。
- 遐荒:偏遠荒涼的地方。
- 燃烽:點燃烽火,古代用於傳遞軍情。
- 堠(hòu):古代用於瞭望敵情的土堡。
- 黯黯:昏暗無光的樣子。
- 三松:可能指詩人在祖墳旁種植的三棵松樹。
- 豺與狼:比喻兇惡的敵人或盜賊。
- 海隅:海邊,這裡指偏遠的地方。
繙譯
我祖的墳墓位於蘿山之南,昔日肥沃的土地如今變得偏遠荒涼。十裡點燃烽火,五裡設立瞭望堡,白日裡旗幟飛敭,天空昏暗無光。 我親手栽種的三棵松樹,哪一棵能長得更長久?守護者竟是豺狼般的敵人。唉,一曲歌謠聲聲急促,這一天海邊家家戶戶都在哭泣。
賞析
這首作品以清明日祭祖爲背景,通過描繪祖墳所在地的變遷和戰亂景象,表達了詩人對家族歷史和故土的深情懷唸。詩中“十裡燃烽五裡堠”一句,生動地勾勒出了戰亂時期的緊張氛圍,而“手栽三松何松長”則巧妙地抒發了對家族未來的憂慮。結尾的“海隅是日家家哭”更是以家家戶戶的哭泣,映襯出詩人內心的悲痛與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充分展現了詩人對家族和故土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