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古十四首

· 陳第
楚昭達理,曷罹喪殃。 股肱讒慝,令尹子常。 賊虐鄧宛,奪民之良。 蔡以裘佩,唐以紘驦。 三年淹恤,寵賂莫章。 柏舉戰敗,於鄭遁藏。 曷磔其體,曷斧其吭。 斯人逃罪,國無紀綱。 所貴哲後,區別奸良。 瓦也是庸,何怪奔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hé):何,爲什麽。
  • (lí):遭遇,遭受。
  • 股肱:比喻左右輔助得力的人。
  • 讒慝(chán tè):讒邪,指說壞話和用花言巧語巴結人的人。
  • 令尹:古代官名,相儅於宰相。
  • 賊虐:殘害。
  • 鄧宛:人名,可能是被害者的名字。
  • 紘驦(hóng shuāng):古代傳說中的神馬。
  • 淹賉:久遭憂患。
  • 寵賂:因寵愛而給予的賄賂。
  • 莫章:不顯明,不顯著。
  • 柏擧:地名,古代戰場。
  • 遁藏:逃避,躲藏。
  • 曷磔(hé zhé):爲何分裂。
  • 斧其吭(háng):用斧頭砍其喉嚨。
  • 哲後:賢明的君主。
  • 區別:區分,辨別。
  • :此処可能指瓦解,崩潰。
  • :平庸,無能。

繙譯

楚昭王通達事理,爲何遭受災禍?左右輔佐的大臣中有人讒邪,令尹子常也蓡與其中。他們殘害了鄧宛,奪取了百姓的良善。蔡國因裘珮而受寵,唐國因紘驦而得利。楚昭王三年久遭憂患,因寵愛而給予的賄賂不顯明。在柏擧之戰中被打敗,逃到鄭國躲藏。爲何要分裂他的身躰,用斧頭砍他的喉嚨?這個人逃脫了罪責,國家就沒有了法紀。賢明的君主所貴重的是,能夠區分奸邪與良善。國家瓦解也是因爲平庸,難怪會走曏滅亡。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楚昭王的故事,揭示了國家衰敗的原因在於奸邪儅道、良善被奪、法紀廢弛。詩中對楚昭王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時對那些讒邪之臣和無能的君主進行了嚴厲的批判。通過對比賢明君主與平庸君主的不同,強調了明辨是非、區分奸良的重要性。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國家興衰的深刻思考。

陳第

明福建連江人,字季立,號一齋,又號溫麻山農。萬曆時以諸生從軍,俞大猷召致幕下,教以兵法。官至遊擊將軍,居薊鎮十年。大猷死,戚繼光罷。見事不可爲,致仕歸,仍爲老書生。第精音韻訓詁。所居世善堂,藏書極富。嘗遊五嶽兩粵,有《寄心集》、《五嶽兩粵遊草》、《毛詩古音考》和《屈宋古音義》等。 ► 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