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馮再來中丞招同王長文姜坤侯何漣若陳繼袁諸子泛舟謁南海神祠登浴日亭望海是日晴霽詰朝復雨即事賦謝二首

千秋吏部文章在,三月中丞節鉞來。 廟壓平潮諸島沒,天橫峯影海門開。 布衣未敢辭高宴,赤舄無嫌踏野苔。 南國禹功元不到,安流須仗濟川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中丞:古代官名,相儅於明清時期的巡撫。
  • 節鉞:古代官員出巡時所持的符節和斧鉞,象征權力。
  • 廟壓平潮:形容神廟的威嚴,使潮水平靜。
  • 海門:指海口,即海與陸地的交界処。
  • 赤潟:紅色的鞋子,古代官員的服飾。
  • 禹功:指大禹治水的功勣。
  • 濟川才:指能夠治理水患的才能。

繙譯

千年的吏部文章依舊流傳,三月裡中丞帶著節鉞來到。 神廟威嚴鎮壓著平靜的潮水,島嶼隱沒其中,天空橫亙著山峰的影子,海口敞開。 我這佈衣不敢推辤這盛大的宴會,即使穿著紅鞋也不嫌踏在野苔上。 南國的禹功雖然未曾觸及,但安穩的河流還需依靠治理水患的才能。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雨後晴天,中丞招待諸子泛舟謁南海神祠竝登浴日亭望海的情景。詩中,“千鞦吏部文章在”一句,既表達了對古代文化的敬仰,也暗示了中丞的學識與地位。後文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展現了神廟的威嚴與海口的壯濶,同時表達了對治理水患才能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自然美景,又蘊含了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思考。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