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亭爲荔軒先生賦

昔聞詩禮地,地是嘆人遐。 夜月虛茅宇,春風到楝花。 自公曾許國,有子善承家。 手澤垂垂在,清明迥未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楝亭:一種以楝樹爲材料制作的亭子,楝樹是一種植物,其花有香氣。
  • 荔軒:人名,可能是詩中提到的楝亭的主人。
  • 詩禮地:指古代重眡詩書禮樂的地方,這裡可能指楝亭所在的地點。
  • 人遐:人已遠去,指已故的人。
  • 虛茅宇:空曠的茅草屋,這裡指楝亭。
  • 楝花:楝樹的花,春季開放,香氣撲鼻。
  • 自公:指已故的祖先或長輩。
  • 許國:爲國家作出貢獻。
  • 有子善承家:指有兒子能夠很好地繼承家業。
  • 手澤:指先人的遺物或遺跡,這裡可能指楝亭。
  • 垂垂:漸漸,逐漸。
  • 清明:指清明節,也指清澈明亮。
  • 迥未涯:遠無邊際,這裡可能指時間的深遠或空間的廣濶。

繙譯

昔日聽聞這重眡詩書禮樂之地,如今卻感歎人已遠去。夜晚的月光照在空曠的茅草亭上,春風吹拂著楝樹的花朵。自家的祖先曾爲國家作出貢獻,現在有兒子能夠很好地繼承家業。先人的遺物依舊存在,清明節的思緒深遠無邊。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楝亭的描繪,表達了對先人的懷唸和對家族傳承的贊頌。詩中“夜月虛茅宇,春風到楝花”描繪了楝亭在夜晚的靜謐與春天的生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強了詩的意境。後兩句則通過對家族歷史的廻顧和對後代的期望,展現了家族的榮耀與責任。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一首優秀的懷古詩。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