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遊覽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裏,紅露溼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爲靈芝仙草,不爲朱脣丹臉,長嘯亦何爲?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拼音
名句
譯文
瑤草多麼碧緑,春天來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無數桃花,花的上面有黃鸝。我想要穿過花叢尋找出路,卻走到了白雲的深處,彩虹之巔展現浩氣。只怕花深處,露水溼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貶謫的仙人在哪裏,沒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爲了尋找靈芝仙草,不爲表面繁華,長嘆爲了什麼。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彷彿在驅逐我回家。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製《水調歌》,唐人演爲大曲,「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部分。
瑤草:仙草。漢·東方太中《東方大中集·與友人書》云:「不可使塵網名鞍拘鎖,怡然長笑,脫去十洲三島,相期拾瑤草,吞日月之光華,共輕舉耳。」
武陵溪:陶淵明《桃花源記》稱晉太元中武陵郡漁人入桃花源,所見洞中居民,生活恬靜而安逸,儼然另一世界。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凈、遠離塵囂的地方。
武陵:郡名,大致相當於今湖南常德。桃源的典故在後代詩詞中又常和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傳説混雜在一起。
枝:一作「花」。
「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句:元·李敬齋《敬齋古今紅·卷八》:「東坡《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時詞手,多用此格。如魯直云:『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裏,紅露濕人衣。』蓋效坡語也。」
「紅露濕人衣」句:化用唐·王右丞《山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詩句。
倚:一作「欹」,依。
金徽:金飾的琴徽,用來定琴聲高下之節。這裏指琴。
謫仙:謫居人間的仙人。唐·李太白《對酒憶賀監》詩序:「太子賓客賀公(知章)於長安紫極宮一見餘,呼餘爲謫仙人。」
螺杯:用白色螺殻雕制而成的酒杯。
靈芝:菌類植物。古人以爲靈芝有駐顔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故稱仙草。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句:唐·李太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序
這首詞通過抒發一次春遊的感受,表現了鄙棄世俗的清高。上片描繪溪山美麗的春景;下片描述主人公高蹈遺世之情態,大有放浪形骸之外的飄逸和瀟灑。全詞情景交融,緩緩道來,靜穆平和,俯仰自得,反映了詞人孤芳自賞、不肯媚世以求榮的品格,體現了詞人超軼絕塵、遊於物外的審美理想,雖然也流露了詞人徘徊在入世與出世之間的矛盾心情,但仍不失豪縱之氣。
賞析
此詞情景交融,詞人采用幻想的鏡頭,描寫神遊「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衝撞的人生觀,表現了他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不願媚世求榮、與世同流合污的品德。
開頭一句,詞人采用比興手法,熱情贊美瑤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愛,使詞作一開始就能給人一種美好的印象,激起人們的興味,把讀者不知不覺地引進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從第二句開始,則用倒敍的手法,逐層描寫神仙世界的美麗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這裏,詞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陶淵明描寫這種子虛烏有的理想國度,表現他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黃山谷用這箇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這三句寫詞人春天來到「桃花源」,那裏溪水淙淙,到處盛開著桃花,樹枝上的黃鸝不停地唱著婉轉悅耳的歌。
「我欲穿花尋路」三句,寫詞人想穿過桃花源的花叢,一直走向飄浮白雲的山頂,一吐胸中浩然之氣,化作虹霓。這裏,詞人又進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現對現實的不滿,幻想能找到一箇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裏,紅露濕人衣」兩句,曲折地表現他對紛亂人世的厭倦但又不甘心離去的矛盾。詞人采用比喩和象徵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盡的詩味。
「紅露濕人衣」一句,是從王維詩句「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脫化而來,黃庭堅把「空翠」換成「紅露」,化用前人詩句,天衣無縫,渾然一體。
下片繼寫作者孤芳自賞、不同凡俗的思想。詞人以豐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彈瑤琴)」表現他的志行高潔、與眾不同。「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兩句,表面上是説李白不在了,無人陪他飲酒,言外之意,是説他缺乏知音,感到異常寂寞。他不以時人爲知音,反而以古人爲知音,曲折地表達出他對現實的不滿。
「我爲靈芝仙草」兩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眞意。「仙草」即開頭的「瑤草」,「朱唇丹臉」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蘇軾詠黃州定惠院海棠詩云:「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花容美艷,大抵略同,故這裏也可用以説桃花。這兩句是比喩和象徵的語言,用意如李太白《擬古十二首》之四所謂「恥掇世上艷,所貴心之珍」。「長嘯亦何爲」意謂不必去爲得不到功名利祿而憂愁嘆息。
這首詞中的主人公形象,高華超逸而又不落塵俗,似非食人間烟火者。詞人以靜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頗具仙風道骨的風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寫得無一點塵俗氣,其實是要想象世界中構築一箇自得其樂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連於其中,幷以此與充滿權詐機心的現實社會抗爭,忘卻塵世的紛紛擾擾。

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爲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爲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爲“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爲“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 2400篇诗文
黃庭堅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壬午二月桃方盛開雪積其上光輝紅潤不可形狀以二詩紀之 》 —— [ 宋 ] 吳儆
- 《 寄遠十一首 》 —— [ 唐 ] 李白
- 《 次韻正輔表兄江行見桃花 》 —— [ 宋 ] 蘇軾
- 《 陽羨襍詠十九首桃花穀 》 —— [ 唐 ] 陸希聲
- 《 水調歌頭 · 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 》 —— [ 宋 ] 辛棄疾
- 《 擬古別離二首 》 —— [ 明 ] 陶益
- 《 水調歌頭 · 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 —— [ 宋 ] 陳亮
- 《 卷春空/定风波 卷春空 》 —— [ 宋 ] 賀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