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賦

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於是僕本恨人,心驚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劍,諸侯西馳。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爲城,紫淵爲池。雄圖既溢,武力未畢。方架黿鼉以爲樑,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斷,宮車晚出。 若乃趙王既虜,遷於房陵。薄暮心動,昧旦神興。別豔姬與美女,喪金輿及玉乘。置酒欲飲,悲來填膺。千秋萬歲,爲怨難勝。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劍擊柱,弔影慚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門。裂帛系書,誓還漢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搖風忽起,白日西匿。隴雁少飛,代雲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 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裏。閉關卻掃,塞門不仕。左對孺人,顧弄稚子。脫略公卿,跌宕文史。齎志沒地,長懷無已。 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濁醪夕引,素琴晨張。秋日蕭索,浮雲無光。鬱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暘。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此人但聞悲風汩起,血下沾衿。亦復含酸茹嘆,銷落湮沉。 若乃騎疊跡,車屯軌,黃塵匝地,歌吹四起。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裏。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拼音

《恨賦》是南朝梁文學家江淹最爲膾炙人口之名作,也是六朝抒情駢賦中的名篇。全賦排章選句、哀恨綿綿,刻畫了從得志皇帝到失意士人的諸多哀傷怨恨,槪括了人世間各種人生幽怨與遺恨,不愧爲通貫古今之天下第一「恨賦」。全賦語言清新、用詞考究,藝術價値較高。 《恨賦》主要感慨人生命短暫、飲恨而終。賦作通過各種不同的藝術形象來表達心願不能實現的現實性以及對此至死不悟的悲哀。在寫作手法上,江淹運用其高超的槪括能力,通過列舉多箇不同類型的歷史人物來進行典型性槪括,其目的是要通過典型表現一般。雖然賦作中列舉的各箇人物的苦衷各不相同,但最終卻還是通過他們表達出了一種人們的普遍情感,這也是人們贊頌這篇文章最重要的地方。 《恨賦》讓人頗有愁悶難抒之感。這篇文章層次清楚,條理明晰,文辭雋麗,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形成了一種慷慨悲凉的氣氛,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及藝術感染力,所以長久以來,爲人們所傳誦不止。但是讀者也應該看到,《恨賦》全篇充滿消極情緒,甚至頗有些萬念俱灰的感覺。江淹這個人,通過讀他的作品,以及從史書上讀他的傳記,他不僅具有優秀的政治智慧,也具有出眾的文學才華。然而在文學上幫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卻是《恨賦》、《別賦》這樣具有悲憤蒼凉之氣的作品,大槪不僅僅是因爲他早年仕途不順之故,很大一部分原因,該是他心理悲觀所造成的。而之所以説他心理悲觀,這主要是因爲當時的社會環境。江淹生活的南北朝時期,是一个由門閥士族掌權的社會,等級制度極其森嚴,和他幷稱的鮑照,很多詩篇就是諷刺當時的門閥制度的。而江淹出身寒微,十三歲喪父,靠砍柴養母爲生,出身低微,加之幼年不幸,該是造成他心理悲觀的重要原因。心理悲觀加仕途坎坷,纔造就了這一篇傳世佳作。今天人們有幸再讀這篇作品,除了作者,還應該感謝那些把它保存下來的人,因爲一篇不朽的文學佳作的得來,是多麽不容易! 齊梁文章善於在題材與風格的處理上翻新出奇,各競新巧。在齊梁前期筆力健爽的作家,以江淹和任昉爲代表。江淹的《別賦》與《恨賦》構思新穎,是南朝抒情小賦的名篇。《恨賦》描繪了帝王、列侯、名將、美人、才士、高人等各種人的遺憾,旣充分發揮賦體空間結構的優勢,又能以情感主綫加以貫穿,因而有縱橫排宕的氣勢。賦中的藻飾恰到好處。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蔓草:蔓生的野草。
  • 拱木:兩手合圍那樣粗的樹木。
  • 黿鼉(yuán tuó):大鱉和鱷魚。
  • 房陵:古地名。
  • 薄暮:傍晚。
  • 昧旦:天將明未明之時。
  • 上郡:古代郡名。
  • 雁門:古郡名。
  • 紫臺:帝王所居之處。
  • 敬通:即馮衍。
  • 孺人:古代對婦女的尊稱。
  • 中散:即嵇康。
  • 汩(gǔ):形容水流的樣子。
  • 綺羅:指華貴的絲織品或絲綢衣服。
  • 丘壟:墳墓。

翻譯

試着眺望平原,野草纏繞着屍骨,大樹收斂着亡魂。人生到了這般地步,天道又能說什麼呢?於是我本就是心懷怨恨之人,內心驚恐不已。一直想到古代的人,心懷怨恨而死去。

比如秦始皇按劍,諸侯向西奔逃。他削平天下,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以華山爲城牆,以紫淵爲池沼。雄偉的圖謀已經實現,武力還未用盡。正架起黿鼉當作橋樑,巡行海邊以送夕陽。可突然之間魂斷,帝王的車駕在傍晚駛出。

又如趙王已被俘虜,遷徙到房陵。傍晚時心情激動,天未亮就精神振奮。與豔姬美女分別,喪失了金車玉輦。擺酒想要喝,悲傷就填滿胸懷。千年萬年,怨恨難以承受。

至於李陵投降北方,名聲受辱自身蒙冤。拔劍敲擊柱子,對着影子慚愧傷神。情思留在上郡,心留在雁門。撕裂絲帛寫信,發誓報答漢朝恩情。生命如朝露般突然消逝,想握手卻已無話可說。

就像王昭君離開時,仰天嘆息。宮廷漸漸遠去,關山沒有盡頭。旋風忽然颳起,白日隱藏到西邊。隴地的大雁很少飛翔,代地的雲彩也失去顏色。盼望君王啊何時是期?最終在荒遠之地消失。

以至於馮衍被排擠,罷官迴歸鄉野。關閉大門不與外界往來,塞住門不再爲官。左邊對着妻子,照顧逗弄幼子。藐視公卿,放浪於文史之間。懷着志向卻埋入地下,長久懷有遺憾而不止。

等到嵇康入獄,神情氣概激昂振奮。晚上暢飲濁酒,早上彈起素琴。秋日蕭瑟,浮雲也失去了光彩。懷着高遠奇特的志趣,進入長夜卻沒有陽光。

有的人如同孤臣傷心流淚,如同庶子痛心疾首。遷謫的人在海邊,流放的人在隴地的邊地,這些人只聽到悲風涌起,鮮血沾滿了衣襟。也同樣飽含辛酸嘆息,消沉埋沒不見。

至於車轍腳印重疊,車輛軌道堆積,黃塵滿地,歌聲樂聲四起。沒有不煙消火滅,在地下掩埋屍骨的。

完了啊!春草在傍晚時衰敗啊秋風驚起,秋風停止了啊春草又生長。華美的絲綢衣服沒有了啊池臺館舍也都盡了,琴瑟之聲消失了啊墳墓也平了。自古以來人人都有一死,沒有不是懷着怨恨而忍氣吞聲的。

賞析

這篇《恨賦》通過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和事件,表達了人生的各種怨恨與悲哀無奈。從秦始皇到趙王、李陵、王昭君、馮衍、嵇康等,以及那些遭受不幸的孤臣、遷客、流戍之人,他們都有着各自無法排遣的恨。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這些人物的遭遇和內心情感,如王昭君離開時的嘆息與悲哀,李陵的蒙冤與無奈。同時,也展現了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殘酷。文中對自然景象的描寫,如秋風、春草等,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氛圍,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它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種種不如意的深刻思考與感慨,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思想內涵。

江淹

江淹

字文通,南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歷仕三朝,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人。江淹少時孤貧好學,六歲能詩。文章華著,十三歲喪父。二十歲左右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開始其政治生涯,齊高帝聞其才,召授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明帝時爲御史中丞,先後彈劾中書令謝朏等人;武帝時任驃騎將軍兼尚書左丞,歷仕南朝宋、齊、樑三代。 ► 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