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幷州大興國寺詩

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 梵鍾交二響,法日轉雙輪。 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 未佩蘭猶小,無絲柳尚新。 圓光低月殿,碎影亂風筠。 對此留餘想,超然離俗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 [luán]古代帝王乘坐的車駕上的鈴鐺聲。
  • 福地: 道教中的仙境或吉祥之地。
  • 芳晨: 明媚的早晨。
  • 梵鍾: 佛教寺廟中的大鐘,僧人敲擊以報時或舉行儀式。
  • 法日: 法輪,佛教象徵佛法普照的日輪。
  • 寶剎: 珍貴的佛塔,也指寺廟。
  • 承露: 接受清晨的露水,常用於形容清雅之景。
  • 天花: 佛教中指諸天神的花朵,象徵吉祥。
  • : 花名,此處指蘭花,因其香氣高雅而寓意君子。
  • 無絲柳: 柳樹尚未長出細絲般的葉子,形容初春景象。
  • 圓光: 佛像周圍的光環。
  • 月殿: 即月宮,借指佛殿的神聖。
  • 風筠: 竹子,因其堅韌常被比作君子品格。
  • 超然: 超脫世俗,不拘泥於人間瑣事。

翻譯

皇帝回到京城後,遊覽了這神聖的福地,在明媚的早晨盡情欣賞。寺廟裏,兩聲梵鍾交錯鳴響,如法輪般旋轉的佛日普照。遠方的佛塔沐浴着露水,彷彿春天就在身邊。此時的蘭花還小,柳樹剛發新芽。月光灑在佛殿上,微風吹過,竹影婆娑。面對此景,心中留下深深思考,超脫世俗,心靈純淨。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李世民作爲皇帝巡幸幷州大興國寺的場景,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寺廟的寧靜與祥和。詩人以早晨的自然景色和寺廟的宗教活動爲背景,表達了對佛法的敬畏和對超凡境界的嚮往。同時,通過對初春植物的描寫,寄寓了對時光流轉和生命新生的感慨。整首詩語言流暢,意境深遠,體現了李世民作爲開國君主的文治武功之外的另一面——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李世民

李世民

即李世民。唐朝皇帝。高祖次子。隋末,勸父舉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統一之業。高祖武德元年,爲尚書令,進封秦王。先後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起義軍,討平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爲太子。旋受禪即帝位,尊父爲太上皇。銳意圖治,善於納諫,去奢輕賦,寬刑整武,使海內昇平,威及域外,史稱貞觀之治。鐵勒、回紇等族尊之爲“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長生藥”中毒死,諡文皇帝。 ► 1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