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帖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拼音
譯文
我已經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纔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後,如果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注釋
大內:唐代皇宮被稱為「大內」,語義範圍不定,有時候包括太子東宮、禁苑等,有時候只指皇帝所居的宮殿。
奴:父母對孩子小名的簡稱,李治,小名稚奴。
表:臣子給君主的奏章。
耶耶:唐時對父親的稱呼。
忌:擔心。
恆:常常。
娘子:少女或婦女的通稱。
遼東消息:屬於機密等級很高的軍國要務。遼東指初唐時佔據今東三省至北朝鮮半島的一個國家高句麗。
狀:重要信件。
敕:皇帝專用詞。
序
《兩度帖》,即唐太宗出征高麗時,給皇太子李治寫的私信。這封信充分表現了唐太宗的愛子之情,展現了這位偉大帝王作爲父親時細膩的一面。
賞析
唐太宗是一個感情比較外放的帝王,他與貞觀群臣的君臣感情一直為人稱道。此篇《兩度貼》又使其與李治父子之間的細膩感情表露無疑。
此篇開頭寫了自己由於很久接不到兒子的書信因此內心十分擔憂,「忌欲恆死」之語將一個父親對愛子安危的擔憂之情刻畫得十分形象,也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後篇寫道得到書信後的心安,「憂惶頓解」一語表現出作者內心從擔憂焦慮到心安的變化。從字裡行間彷彿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收信的一刻心裡懸的大石落地的心情。而後的「死而更生」更是加深了這種感情變化。作者心情平復之後便很自然的開始了作為父親對子女關心,告知愛子如有病痛就要即時寫信告知,可知之前久接不到信的陰影在作者心中還未完全散去。到此可以看出這就是一份非常普通的家信,信里無處不體現了一個父親對遠方兒子的關愛。
而由於這個作者是唐太宗更是使此信增添了其獨特性,也使它倍受關注。宋朝文學家蘇軾曾在《題唐太宗帖》時評「太宗慷暴如此,至於妻、子間,乃有‘忌欲均死’之語,固牽於愛者也。」可以說這篇口語化的書信完全褪去了唐太宗身上帝王的威嚴光彩,但同時又使唐太宗對愛子李治的父愛光輝體現的淋灕盡致,這也是這篇帖子最珍貴閃亮之處。
唐太宗的書法以行雲流水般的行書,飲譽古今。他的行書作品,除堪稱皇皇巨製的《溫泉銘》、《晉祠銘》外,就是平時信手拈來的小品,也多寫得使轉清勁,俊逸多姿。
兩度帖為唐太宗的一通尺牘,帖上所書,雖屬信手隨意之作,可卻點畫頓挫,提按分明,結字佈局,映帶而生,在較大程度上,體現了太宗書法學習王羲之所謂的清新意趣。原來平時,太宗對於王羲之的書法,可謂傾倒備至,心摹手追,尤其是對於王羲之所書寫的《蘭亭序》,更是浸淫得入了迷,有時興致來時,在半夜睡寢中也會披衣挑燈,起來孜孜臨寫。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他的行書,深得王羲之自然流媚,煙霏露結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