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

· 于石
厥初開闢浩難名,帝降而王緒可尋。 百代相因三代禮,七絃何似五絃琴。 時逢否泰有消長,道在乾坤無古今。 所以孟軻生戰國,欲承三聖正人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厥初:其初,指開天闢地之初。
  • 開闢:指宇宙的形成,世界的開始。
  • 浩難名:浩大難以名狀。
  • 帝降而王:指從神話時代的天帝到歷史時代的君王。
  • 緒可尋:線索可以追尋。
  • 百代:指很多世代。
  • 相因:相互繼承。
  • 三代禮:指夏、商、週三代的禮儀制度。
  • 七絃:指七絃琴,古代的一種樂器。
  • 五絃琴:古代的一種樂器,比七絃琴少兩根弦。
  • 否泰:指命運的好壞,否極泰來。
  • 消長:指事物的增減、盛衰。
  • 道在乾坤:道存在於天地之間。
  • 無古今:不分古今。
  • 孟軻:即孟子,戰國時期的思想家。
  • 生戰國:生活在戰國時期。
  • 承三聖:繼承三位聖人的思想,通常指堯、舜、禹。
  • 正人心:端正人心,指引導人們向善。

翻譯

在宇宙初開之時,那浩大的景象難以名狀,從神話中的天帝到歷史上的君王,其間的線索可以追尋。很多世代以來,夏、商、週三代的禮儀制度相互繼承,七絃琴與五絃琴相比,又有什麼不同呢?時代有盛衰,命運有好壞,但道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分古今。因此,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他想要繼承堯、舜、禹三位聖人的思想,引導人們向善,端正人心。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歷史的回顧,表達了對道的永恆性和不變性的認識。詩中,「厥初開闢浩難名」描繪了宇宙的宏大與神祕,而「帝降而王緒可尋」則展示了人類歷史的連貫性。後文通過對三代禮、七絃琴與五絃琴的對比,以及對否泰、消長的描述,強調了道的普遍存在和超越時空的特性。最後,以孟子爲例,說明了即使在動盪的戰國時期,也有像孟子這樣的思想家致力於傳承聖人的智慧,引導人們走向正道。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歷史和道的深刻思考。

于石

宋元間婺州蘭溪人,字介翁,號紫巖,更號兩溪。貌古氣剛,喜詼諧,自負甚高。宋亡,隱居不出,一意於詩。豪宕激發,氣骨蒼勁,望而知其爲山林曠士。有《紫巖集》。 ► 204篇诗文

于石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