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精忠廟:祭祀岳飛的廟宇。
- 故國:指宋朝舊地。迥(jiǒng):遠。此句說故國雖遠去,岳飛英靈並未遠去。
- 中原志獨遲:岳飛恢復中原的志向長期未能實現。「遲」表示遲緩、未能及時達成。
- 春秋太史筆:像《春秋》作者司馬遷那樣秉筆直書,記錄岳飛的事蹟。
- 伏臘:伏日和臘日,是古代的兩個祭祀節日。這裏指當地百姓在祭祀節日對岳飛進行祭祀。土人:當地人。
- 草木俱愁色:連草木都彷彿帶着愁怨的神色,形容環境氛圍的悲愁。
- 峴石:峴山的石碑,這裏以羊祜(hù)在峴山留下碑,人們見碑落淚,類比人們對岳飛的憑弔。
翻譯
曾經的大宋舊土雖已遠去,但岳飛的英靈並未遠離;恢復中原的壯志,可惜一直未能實現。史官如同當年寫《春秋》那樣,公正地記錄着岳飛的事蹟。每逢伏日和臘日這些祭祀節日,當地的人們都會來到廟中祭祀岳飛。廟宇周圍草木彷彿都帶着哀愁,廟中的空牆之上似乎還殘留着昔日的戰旗。誰說對岳飛的紀念與那峴山碑不同呢 ?人們憑弔之時,淚水灑滿了廟中的松枝。
賞析
這首詩圍繞精忠廟展開,抒發對岳飛的深切追思與感慨。首聯點明岳飛雖精忠報國,但恢復中原壯志未酬,奠定了全詩的沉鬱基調。頷聯提到史官的如實記錄和民衆按時祭祀,體現了岳飛的功績和精神深植人心。頸聯通過「草木愁色」「空牆戰旗」的環境描寫,渲染出哀傷、悲壯的氛圍,引發人們對岳飛當年馳騁沙場的聯想和對其遭遇的痛惜。尾聯以峴山碑作比,含蓄表達百姓對岳飛的哀悼之情如同對羊祜的追思一樣深沉,全詩借景、事、情的融合,高度讚揚了岳飛的精忠精神,也流露出對英雄命運的嘆惋,是一首飽含深情,感染力強的懷古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