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伍鐵山牡丹轉贈李言兌

鳩艾山人蓄奇思,潑墨時畫牡丹樹。 濃淡輕盈比趙昌,葳蕤枝葉精神藏。 富貴自然天上落,煙雲眼底相翺翔。 去年寄我此一幅,古道春風常在目。 有時挂壁對枯禪,恰如陸亙遇南泉。 同根萬物異非異,明珠一粒走冰盤。 吁嗟山人得志時,綵筆戰勝萬人知。 澄清壯志今已矣,考槃歌徹山之嵋。 金支瑤草恣幽采,顏如渥丹色不改。 人生出處固有定,適意何必皆高車。 吾友李君瓊之秀,精鍊一經今白首。 文情跌宕自激昂,豐城之氣終干斗。 今年見棄未稱意,牢騷別我還分手。 分手索我此畫圖,贈君勝贈金錯刀。 瓊海之波千尺濤,關情送遠秋雲高。 歸去燒香靜披對,靜定方知動者勞。
拼音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