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 · 葛生

葛生蒙楚,蘞蔓於野。 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於域。 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 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歲之後,歸於其室!
拼音

譯文

葛藤生長覆荊樹,蘞草蔓延在野土。我愛的人葬這裏,獨自再與誰共處? 葛藤生長覆叢棘,蘞草蔓延在墳地。我愛的人葬這裏,獨自再與誰共息? 牛角枕頭光燦爛,錦繡被子色斑斕。我愛的人葬這裏,獨自再與誰作伴? 夏季白日烈炎炎,冬季黑夜長漫漫。百年以後歸宿同,與你相會在黃泉。 冬季黑夜長漫漫,夏季白日烈炎炎。百年以後歸宿同,與你相會在陰間。

注釋

葛:藤本植物,莖皮纖維可織葛布,塊根可食,花可解酒毒。蒙:覆蓋。楚:灌木名,即牡荊。 蘞(liǎn):攀緣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藥,有白蘞、赤蘞、烏蘞等。 予美:我的好人。鄭箋:“我所美之人。”朱熹《詩集傳》:“婦人指其夫也。”亡此:死於此處,指死後埋在那裏。 棘:酸棗,有棘刺的灌木。 域:墳地。毛傳:“域,營域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營域,或作塋域,古爲葬地之稱。《說文》:‘塋,墓地也’是也。” 角枕:牛角做的枕頭。據《周禮·王府》注,角枕用於枕屍首。粲:同“燦”。 錦衾:錦緞褥。聞一多《風詩類鈔》:“角枕、錦衾,皆斂死者所用。”爛:燦爛。 獨旦:朱熹《詩集傳》:“獨旦,獨處至旦也。”旦,天亮。一說旦釋爲安,聞一多《風詩類鈔》:“旦,坦。”“坦,安也。” 夏之日、冬之夜:夏之日長,冬之夜長,言時間長也。 其居:亡夫的墓穴。下文“其室”義同。

《葛生》是《詩經·唐風》的一篇。全詩五章,每章四句。爲先秦時代晉地漢族民歌。此係思婦之詩,寫丈夫遠征久戍而不歸,未知生死,其妻居家而怨思。這首詩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與痛苦,流露出反戰情緒。

賞析

孔疏又解釋說:“其國人或死行陳(陣),或見囚虜,……其妻獨處於室,故陳妻怨之辭以刺君也。”後世治詩者承其緒而各有所取,宋朱熹《詩集傳》雲:“婦人以其夫久從役而不歸,故言葛生而蒙於楚,蘞生而蔓於野,各有所依託,而予之所美者獨不在是,則誰與而獨處於此乎?”清方玉潤《詩經原始》雲:“徵婦思夫久役於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歸與否,更不能必,於是日夜悲思,冬夏難已。暇則展其衾枕,物猶粲爛,人是孤棲,不禁傷心,發爲浩嘆。以爲此生無復見理,惟有百歲後返其遺骸,或與吾同歸一穴而已,他何望耶?”他們都取“徵婦怨”說,不言刺義,持論較《毛詩序》圓通,但認爲所懷之徵夫未亡,似非。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錦衾”爲收殮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說。憑“亡此”、“於域”、“角枕”、“錦衾”、“其居”、“其室”、“獨處”、“獨息”、“獨旦”等詞語證此詩悼亡之旨,是有說服力的。同時,可直接從文本出發,將詩作的歷史年代、社會背景乃至男詞女詞等不能根據文本得出結論的問題撇開,在較寬泛的意義上解說此詩,視之爲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質性的興發感動力。 全詩五章,每章四句,從結構上看,可分兩大部分,前一部分爲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後一部分爲有“百歲之後”句的兩章。對後一部分是用賦法,諸家無異議,但對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認爲是賦外,第一、二兩章卻有“興”、“比而賦”、“賦”等三種說法。細細玩味文辭,“葛生蒙楚(棘),蘞蔓於野(域)”兩句,互文見義,都既有興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託附比喻情侶相親相愛關係的意思,也有對眼前所見景物的真實描繪,不妨說是“興而比而賦”吧。這一開篇即出現的興、比、賦兼而有之的意象,給讀者的第一印象是荒涼悽清、冷落蕭條,使之馬上進入規定情境,作好對一種悲劇美作審美觀照的心理準備。接着,在讀到“予美亡此,誰與獨處”兩句,知道詩是表達對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懷念之情後,對《詩經》藝術手法有所瞭解的讀者馬上就會感受到其比興意義:野外蔓生的葛藤蘞莖纏繞覆蓋着荊樹叢,就像愛人那樣相依相偎,而詩中主人公卻是形單影隻,孤獨寂寞,好不悲涼。第三章寫“至墓則思衾枕鮮華”(郝懿行《詩問》),“角枕、錦衾,殉葬之物也。極慘苦事,忽插極鮮豔語,更難堪”(牛運震《詩志》)。而“誰與獨旦”如釋“旦”爲旦夕之旦,其意義又較“獨處”、“獨息”有所發展,通宵達旦,輾轉難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令人有無以復加之嘆。 後兩章,語句重複尤甚於前三章,僅“居”、“室”兩字不同,而這兩字意義幾乎無別。可它又不是簡單的重章疊句,“夏之日,冬之夜”顛倒爲“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釋爲作歌詞連番詠唱所自然形成,而是作者刻意爲之。兩章所述,體現了詩中主人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永無終竭的懷念之情,閃爍着一種追求愛的永恆的光輝。而“百歲之後,歸於其居(室)”的感慨嘆息,也表現出對荷載着感情重負的生命之旅最終歸宿的深刻認識,與所謂“生命的悲劇意識”這樣的現代觀念似乎也非常合拍。 應當說,《葛生》取得如此出色的藝術效果,與詩的特殊結構很有關係。陳僅評曰:“此詩五章,前二章爲一調,後二章爲一調,中一章承上章而變之,以作轉紐。‘獨旦’二字,爲下‘日’、‘夜’、‘百歲’之引端。篇法於諸詩中別出一格。”(陳繼揆《讀詩臆補》引)分析得很透闢。今人認爲此篇“不僅知爲悼亡之祖,亦悼亡詩之絕唱也”(朱守亮《詩經評釋》),又認爲“後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詩傑作”,“不出此詩窠臼”(周蒙、馮宇《詩經百首譯釋》),都是言之成理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葛(gě):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
  • :覆蓋。
  • :荊條。
  • 蘞(liǎn):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
  • :蔓延。
  • 予美:我的愛人。
  • :指墓地。
  • 角枕:用獸角裝飾的枕頭。
  • 粲(càn):鮮明的樣子。
  • 錦衾(qīn):錦被。
  • :光亮。
  • 獨旦:獨自直到天亮。

翻譯

葛藤覆蓋着荊條,蘞草在曠野上蔓延。我的愛人葬在此處,有誰相伴?獨自長眠! 葛藤覆蓋着酸棗樹,蘞草在墓地蔓延。我的愛人葬在此處,有誰相伴?獨自安息! 那飾有獸角的枕頭多鮮亮,那錦緞被子多華麗。我的愛人葬在此處,有誰相伴?獨自熬到天明! 夏日白晝漫長,冬夜又如此難熬。等百年之後,我也要回到他的身旁! 冬夜漫漫難眠,夏日白晝悠長。等百年之後,我也要回到他的墓室!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悼念亡夫的悲歌。開篇以葛藤攀附荊條、蘞草蔓延於野的景象起興,營造出荒蕪、淒涼的氛圍,襯托出女主人公內心的孤寂與哀傷。反覆詠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息、旦)」,直白地表達出女子對亡夫的深切思念和自己形單影隻的悲苦。「角枕粲兮,錦衾爛兮」描繪了墓中陪葬品的華美,更襯托出逝者已逝、生者淒涼的哀傷。「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和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於其室」 這兩部分,用四季日夜的漫長來體現思念的綿亙不絕,同時表明自己要在死後與丈夫團聚的心願,將女子對丈夫至死不渝的深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詩情感真摯濃烈,語言質樸卻極具感染力,生動地展現了女子在丈夫離世後的喪偶之痛與執着的深情。

無名氏

周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