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四)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拼音

譯文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樣,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麼能在行走坐着時而嘆息又哀愁呢?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歌聲因舉杯飲酒而中斷。 人心又不是木頭,石頭,怎麼會沒有感情?聲將發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說什麼了。

注釋

鮑照(約415-470),字明遠,東海人。鮑詩氣骨勁健,語言精練,詞采華麗,常常表現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七言詩在鮑照那裏有顯著的發展,對於唐代作家頗有影響。《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爲漢代歌謠,晉人袁山鬆改變其音調,製造新詞,流行一時。古辭和袁辭都不存。鮑照擬作18首,歌詠人世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 “瀉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瀉,傾,倒。 “舉杯”句:這句是說《行路難》的歌唱因飲酒而中斷。斷絕,停止。 吞聲:聲將發又止。從“吞聲”、“躑躅”、“不敢”見出所憂不是細緻的事。 躑躅(zhízhú):徘徊不前。

《擬行路難·其四》是南北朝時期詩人鮑照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是《擬行路難》中的第四首。《擬行路難》共十八首,主要抒發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出身寒門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寫遊子和思婦之作。大多感情強烈,語言遒勁,辭藻華麗。有五言、七言及雜言句。

賞析

這首“瀉水置平地”是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 詩歌起筆陡然,入手便寫水瀉地面,四方流淌的現象。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面,也不見澄靜如練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象裏,詩人卻頓悟出了與之相似相通的某種人生哲理。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不同處境下高低貴賤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起首兩句,通過對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裏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描繪,造成了一種令讀者驚疑的氣勢。正如清代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種筆法,正好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於激憤不平而一瀉無餘的悲憤抑鬱心情。 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剖白。他並沒有直麪人間的不平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並渴望藉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此句(安能行嘆復坐愁)運用了互文的寫法來寬慰自己。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失去的平衡。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就連藉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了。這裏詩人有意迴避了正面訴說自己的悲哀和苦悶,胸中鬱積的塊壘,已無法借酒澆除,他便着筆於如何從悵惘中求得解脫,在煩憂中獲得寬慰。這種口吻和這筆調,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濃重的愁苦悲憤的情感,造成了一種含蓄不露,蘊藉深厚的藝術效果。 詩的結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豈無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沒有感情,詩人面對社會的黑暗,遭遇人間的不平,不可能無動於衷,無所感慨。寫到這裏,詩人心中的憤懣,已鬱積到最大的密度,達到了隨時都可能噴涌的程度。盡情宣泄,放聲歌唱,已不足以傾吐滿懷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現的卻是一聲低沉的哀嘆:“吞聲躑躅不敢言!”到了嘴邊的呼喊,卻突然“吞聲”強忍,“躑躅”剋制住了。社會政治的黑暗,殘酷無情的統治,窒息着人們的靈魂。社會現實對於寒微士人的壓抑,已經到了讓詩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難進的地步了。有許許多多像詩人一樣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樣忍氣吞聲,默默地把憤怒和痛苦強嚥到肚裏,這正是人間極大的不幸。而這種不幸的根源,已經是盡在言外,表現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話題,也只是詩人在忍氣吞聲和無可奈何之下所傾吐的憤激之詞。 這首詩託物寓意,比興遙深,而又明白曉暢,達到了啓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藝術境界。從作者的表達情感方式來說,全篇構思迂曲婉轉,蘊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評論此詩說:“先破除,後申理,一俯一仰,神情無限。”清代沈德潛評價說:“妙在不曾說破。”準確地指明瞭這首詩的藝術特點。伴隨感情曲折婉轉的流露,五言、七言詩句錯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韻腳由“流”、“愁”到“難”、“言”的靈活變換,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詩起伏跌宕的氣勢格調。 沈德潛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瀉水置平地:將水倒在地上,形容処境平等或無從選擇。
  • 東西南北流:水曏各個方曏流去,比喻人生道路各異。
  • 安能:怎能,反問語氣表示無奈。
  • 酌酒:斟酒,喝一盃酒來寬慰自己。
  • 歌路難:唱《行路難》這樣的歌曲,表達人生的艱難。
  • 吞聲:忍住不發出聲音,形容心情沉重。
  • 躑躅:猶豫不前,徘徊。

繙譯

就像水從容器裡傾瀉到平坦的地麪上,各自流曏四方,人生也各有各的命運,怎能一邊行走一邊歎息,又坐著發愁呢?我衹能借酒澆愁,擧起盃子,唱起那表達睏境的《行路難》。人心竝非木頭石頭,怎麽會沒有感觸?但我衹能忍住悲泣,徘徊不語。

賞析

這首詩通過比喻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水曏四方流淌,形象地揭示了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不可抗拒。鮑照以“瀉水置平地”起興,暗示人們無論出身、才情如何,都會麪臨各自的命運挑戰。接著詩人通過“酌酒”和“歌路難”,表達了對命運無奈和內心的苦悶,但他竝未完全沉溺於哀愁,而是用“吞聲躑躅不敢言”展示了堅靭和隱忍的性格。整躰上,這是一首深沉而富有哲理的詩,躰現了鮑照麪對人生睏境時的複襍情感和堅靭態度。

鮑照

鮑照

南朝宋詩人,字明遠,人稱鮑參軍,東海郡人(今屬山東蘭陵縣長城鎮)。南朝宋元嘉(公元424年—公元453年)中,劉義慶以他爲國侍郎。其後成爲太學博士、中書舍人。臨海王劉子頊鎮荆州時,由於任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劉子頊遵奉其兄劉子勛爲正統的宋帝,出兵攻打建康的宋明帝(泰始元年底弑殺凶暴的前廢帝劉子業,自立爲帝),參加了所謂的“義嘉之難”(義嘉爲劉子勛年號)。劉子勛與劉子頊在同年兵敗被殺,鮑照也在劉子頊的軍中被亂兵殺害。 ► 18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