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 爲杭守陳述古作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裏燈初上,《水調》誰家唱?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登髙遠眺,千里美景盡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數這裏最美。你這一去,何時才能返回?請痛飲幾杯吧,但願醉倒再不離去。 看,沙塘裏華燈初放。聽,是誰把動人心絃的《水調》來彈唱?當夜深風靜我們扶醉欲歸時,只見在一輪明月的映照下,錢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綠色的玻璃一樣。

注釋

虞美人:詞牌名。原爲唐教坊曲名,始詞見於敦煌曲子詞。宋·王頤堂《碧鷄漫志·巻四·〈虞美人〉》云:「《脞(cuǒ)説》稱起於項籍『虞兮』之歌。予謂後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於當時,非也。曾子宣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云:『三軍散盡旌旗倒,玉帳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劍光飛,靑血化爲原上草。芳菲寂寞寄寒枝,舊曲聞來似斂眉。』又云:『當時遺事久成空,慷慨尊前爲誰舞?』亦有就曲誌其事者,世以爲工。其詞云:『帳前草草軍情變,月下旌旗亂。褫衣推枕愴離情,遠風吹下楚歌聲、正三更。撫騅欲上重相顧,艷態花無主,手中蓮鍔凛秋霜。九泉歸去是仙鄕、恨茫茫。』黃載萬追和之,壓倒前輩矣。其詞云:『世間離恨何時了?不爲英雄少。楚歌聲起伯圖休,玉帳佳人血涙、滿東流。 葛荒葵老蕪城暮,玉貌知何處?至今芳草解婆娑,衹有當年魂魄、未消磨。』按《益州草木記》:『雅州名山縣出虞美人草,如鷄冠花。葉兩兩相對,爲唱《虞美人》曲,應拍而舞,他曲則否。』《賈氏談録》:『褒斜山谷中有虞美人草,狀如鷄冠,大葉相對。或唱《虞美人》,則兩葉如人拊掌之狀,頗中節拍。』《酉陽雜俎》云:『舞草,出雅州,獨莖三葉,葉如決明,一葉在莖端,兩葉居莖之半相對。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謳曲,葉動如舞。』《益部方物圖贊》改『虞』作『娯』,云:『今世所傳《虞美人》曲,下音俚調,非楚虞姬作。意其草纖柔,爲歌氣所動,故其葉至小者或若動搖,美人以爲娯耳。』《筆談》云:『髙郵桑景舒性知音,舊聞虞美人草,遇人作《虞美人》曲,枝葉皆動,他曲不然。試之,如所傳。詳其曲,皆呉音也。他日取琴,試用呉音製一曲,對草鼓之,枝葉亦動,乃目曰《虞美人操》。其聲調與舊曲始末不相近,而草輒應之者,律法同管也。今盛行江湖間,人亦莫知其如何爲呉音。』《東齋記事》云:『虞美人草,唱他曲亦動,傳者過矣。』予考六家説,各有異同。《方物圖贊》最穿鑿,無所稽據。舊曲固非虞姬作,若便謂下音俚調,嘻其甚矣。亦聞蜀中數處有此草,予皆未之見,恐種族異,則所感歌亦異。然舊曲三,其一屬『中呂調』,其一『中呂宮』,近世轉入『黃鐘宮』。此草應拍而舞,應舊曲乎?新曲乎?桑氏呉音,合舊曲乎?新曲乎?恨無可問者。又不知呉草與蜀產有無同類也。」元髙拭詞注「南呂調」。《樂府雅詞》名《虞美人令》。周竹坡詞有「衹恐怕寒,難近玉壺冰」句,名《玉壺冰》。張玉田詞賦柳兒,因名《憶柳曲》。王半軒詞取李後主「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句,名《一江春水》。此調以七字句和五字句爲主,配以一箇九字句爲結,凡四換韻,仄韻與平韻相間,毎句用韻,因而音節明快響亮,氣勢奔放,以悲歌慷慨爲基本特色。以李後主詞、毛文錫詞爲正體,李詞爲雙調五十六字,前後闋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毛詞爲雙調五十八字,前後闋各五句,兩仄韻,三平韻。另有變體,五十六字,兩仄韻、兩平韻;五十八字,五平韻;五十八字,前闋五句五平韻,後闋五句兩仄韻、三平韻。 「爲杭守陳述古作」:元延祐本作「有美堂贈述古」,《二妙集》本、茅維《蘇集》本、毛本調名次行有題注云:「《本事集》云:『陳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數日,宴寮佐於有美堂,因請貳車蘇子瞻賦詞。子瞻卽席而就,寄《攤破虞美人》云。』」似據傅注「琉璃」條改編者。按《本事集》云云別見宋·潛君髙《咸淳臨安志·巻五十二·有美堂》。 陳述古:陳襄,宋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字述古,因家在古靈村,人稱古靈先生。宋仁宗、宋神宗時名臣。倡理學,與陳季甫、周希孟、鄭穆友稱「海濱四先生」。宋仁宗慶暦二年(西元一〇四二年)進士。初仕浦城主簿,歷知仙居、河陽、濛陽諸縣。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入爲祕閣校理、判祠部事。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出知常州。宋英宗治平初,復爲開封府推官、三司鹽鐵判官。宋神宗卽位,出知明州。熙寧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同修起居注,知諫院、改知制誥。尋直學士院。熙寧四年(西元一〇七一年),因與王介甫政見不合,論靑苗法不便,出知陳州。熙寧五年(西元一〇七二年),知杭州。熙寧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復知陳州。熙寧八年(西元一〇七五年),召還,知通進、銀臺司兼侍讀,判尚書都省。元豐三年(西元一〇八〇年)卒,年六十四。嘗薦司馬溫公、蘇東坡等三十三人。有《古靈先生文集》。事見宋·陳曄《古靈先生年譜》(《永樂大典·巻三一四二》),《宋史·巻三百二十一·陳襄傳》。 「湖山信是東南美」句:傅子立注:「學士梅摯出鎭錢塘,仁廟賜詩寵行,首句云:『郡有湖山美。』旣到任,選勝傅注沈鈔本、淸鈔本作『勝選』,今據珍重閣本乙正地建堂,以寫御詩,勒石,立名爲『有美堂』。」劉尚榮按:「事詳歐陽文忠《有美堂記》:『嘉祐二年,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梅公出守於杭,於其行也,天子寵之以詩,於是始作有美之堂,蓋取賜詩之首章而名之,以爲杭人之榮。』又按,宋仁宗《賜梅摯知杭州》詩云:『地有呉山美,東南第一州。』見於宋·陳西郊《庚溪詩話·巻上》。宋·周彥廣《乾道臨安志·巻三》、宋·潛君髙《淳熙臨安志·巻四十二》引作『地有湖山美』。」 彌千里:傅注本作「須千里」。茲從元延祐本、明呉訥鈔本。 使君:漢時稱刺史爲使君,漢以後用以尊稱州郡長官。此處指陳述古。 更徘徊:傅注本作「且徘徊」。茲從元延祐本。 沙河塘:傅子立注:「錢塘繁會之地。」劉尚榮按引《新唐書·巻四十一·〈地理志·江南道·東道採訪使〉》:「錢塘,望。南五里有沙河塘。」龍楡生箋引《東坡詩集》王注:「《唐·地理志》:『錢塘縣南五里,有沙河塘。咸通二年,刺史崔彥曾開。』昔潮水衝擊錢塘江岸,至於奔逸入城,勢莫能禦,故開沙河以決之。河有三,曰:外沙、中沙、裏沙。』」 《水調》:傅子立注:「歌曲名。《明皇雜録》:『明皇好《水調》歌,及胡羯犯京,上欲遷幸,猶登花萼樓,置酒,回顧凄愴。使其中人歌《水調》畢,因使視樓下,有工歌而善《水調》者乎?有一少年自言工歌亦善《水調》,遂歌曰:「山川滿月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鴈飛。」上聞之,潸然曰:「誰爲此詞?」左右對曰:「宰相李嶠。」上曰:「眞才子也。」不待曲終。』《水調》曲頗廣,謂之『歌頭』,豈非首章之一解乎?白樂天:『《六幺》《水調》家家唱。』」劉尚榮按:「事見宋·阮松菊《詩話總龜·前集巻二十四·感事門上》引《明皇傳信記》,又見宋·王頤堂《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引《明皇雜録》,諸家所記情節有異。」龍楡生箋引宋·王頤堂《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理道要訣》所載唐樂曲,南呂商時號『水調』。予數見唐人説『水調』,各有不同。予因疑『水調』非曲名,乃俗呼音調之異名,今決矣。按《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即是『水調』中製歌也。世以今曲《水調歌》爲煬帝自製,今曲迺中呂調,而唐所謂南呂商,則今俗呼中管林鐘商也。《脞説》云:『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所製,聲韻悲切,帝喜之。樂工王令言謂其弟子曰:「不返矣。水調《河傳》,但有去聲。」』此説與《安公子》事相類,蓋水調中《河傳》也。《明皇雜録》云:『祿山犯順,議欲遷幸。帝置酒樓上,命作樂。有進《水調歌》者,曰:「山川滿目涙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鴈飛。」上問誰爲此曲,曰:「李嶠。」上曰:「眞才子。」不終飲而罷。』此水調中一句七字曲也。白樂天《聽水調詩》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調少情多似有因。不會常時翻曲意,此聲腸斷爲何人。』《脞説》亦云:『《水調》第五遍,五言調,聲最愁苦。』此水調中一句五字曲。又有多遍,似是大曲也。樂天詩又云:『時唱一聲新水調,謾人道是採菱歌。』此水調中新腔也。《南唐近事》云:『元宗留心内寵,宴私撃鞠無虚日。嘗命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詞進酒,花飛惟唱「南朝天子好風流」一句,如是數四。上悟,覆盃賜金帛。』此又一句七字。然旣曰『命奏水調詞』,則是令楊花飛水調中撰詞也。《外史檮杌》云:『王衍泛舟巡閬中,舟子皆衣錦繡,自製水調《銀漢曲》。』此水調中製《銀漢曲》也。今世所唱中呂調《水調歌》,迺是以俗呼音調異名者名曲,雖首尾亦各有五言兩句,決非樂天所聞之曲。《河傳》,唐詞存者二,其一屬南呂宮,凡前段平韻,後仄韻。其一乃今《怨王孫》曲,屬無射宮。以此知煬帝所製《河傳》,不傳已久。然歐陽永叔所集詞内,《河傳》附越調,亦《怨王孫》曲。今世《河傳》乃仙呂調,皆令也。」 闌:殘,盡,晚。《史記·巻八·髙祖本紀》有「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髙祖。」南朝宋·裴龍駒《〈史記〉集解》引文穎曰:「闌,言希也。謂飲酒者半罷半在,謂之闌。」《文選·巻五十七·〈誄·謝希逸宋孝武宣貴妃誄〉》有「白露凝兮歳將闌」,李善注曰「闌,猶晚也」。 琉璃:傅子立注:「杜子美《渼陂(MěiBēi)行》:『波濤萬頃堆琉璃。』《本事集》云:『陳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數日,宴寮佐於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練,前望浙江,後顧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陳公慨然,請貳車蘇子瞻賦之,卽席而就。』」劉尚榮按:「傅引證之《本事集》,應是楊元素撰輯《時賢本事曲子集》,簡稱《本事集》。參見葛渭君編《詞話叢編補編》第三到第十頁。」

此詞作於熙寧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七月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時杭州太守陳述古調任,即將離杭,設宴於杭州城中吳山上之有美堂。應述古之請,東坡即席寫下了此詞。 上闋寫覽景興懷。錢塘環以湖山,左右映帶,秀麗奇絶。加上閩商海賈,風帆浪舶,自古繁盛。下闋寫有美堂上所觀夜景。以白描取勝,緊扣有美堂居髙臨下的特點,把景物和情思交織起來,旣描繪出杭州形勝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現了陳述古留戀錢塘之意和僚佐們的友情。

賞析

關於此詞的寫作,宋人傅子立的《注坡詞》所敍甚詳。傅云:「《本事集》云:陳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數日,宴僚佐於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練,前望浙江,後顧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陳公慨然,請貳車蘇子瞻賦之,即席而就。」 上闋前兩句極寫有美堂的形勝,也即湖山滿眼、一望千里的壯觀。此二句從遠處著想,大處落墨,境界闊大,氣派不凡。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這兩句反映了詞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時方能重來?何時方能置酒髙會?他的惜別深情是由於他們志同道合。據《宋史·陳襄傳》,陳述古因批評王介甫和「論靑苗法不便」,被貶出知陳州、杭州。然而他不以遷謫爲意,「平居存心以講求民間利病爲急」。而東坡亦因同樣的原因離開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雖無術,心則在民」。他們共事的兩年多過程中,能協調一致,組織治蝗,賑濟飢民,浚治錢塘六井,奬掖文學後進。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确實做了不少有益於人民的事。此時即將天隔南北,心情豈能平靜? 過片描寫華燈初上時杭州的繁華景象,由江上傳來的流行曲調而想到杜牧的揚州,幷把它與杭州景物聯繫起來。想當年,隋煬帝於開汴河時令製此曲,制者取材於河工之勞歌,因而聲韻悲切。傳至唐代,唐玄宗聽後傷時悼往,凄然泣下。而杜樊川《揚州》詩中寫道:「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風行民間。這種悲歌,此時更增添離懷別思。離思是一種抽象的思緒,能感覺到,卻看不見,摸不著,對它本身作具體描摹很困難。詞人藉助燈火和悲歌,旣寫出環境,又寫出心境,極見功力之深。 結尾兩句,詞人藉「碧琉璃」喩指江水的碧緑清澈,生動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輝、碧光如鏡的夜景。走筆至此,詞人的感情同滿江明月、萬頃碧光凝成一片,彷彿暫時忘掉了適纔的宴飲和世間的紛擾,而進入到人與自然融爲一體的美妙境界。這裏,明澈如鏡、温婉靜謐的江月,象徵友人爲人髙潔耿介,也象徵他們友情的純潔深摯。寫有美堂上所觀夜景。 此詞以美的意象,給人以極髙的藝術享受。詞中美好蘊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與外界景物發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詞人自我情感的象徵。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靈深處縷縷情思的閃現。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