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道中

細草和煙展翠茵,雜花勻簇道傍春。 鳴禽曠野棲無樹,破屋荒山住有人。 露溼弊袍寒襯月,風餐行鉢暗凝塵。 去年閩海今沙漠,贏得霜華鏡裏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中都:金朝都城,在今北京西南。
  • 和煙:與霧氣交融。
  • 翠茵(yīn):像翠綠的毯子。茵,墊子、褥子之類。
  • 勻簇:均勻地簇擁。
  • 弊袍:破舊的袍子。
  • 風餐:在風中進食,形容旅途的艱苦。
  • 行鉢(bō):出行用的鉢盂,僧人化緣用的器具,這裏借指旅途中的飲食用具 。
  • 霜華:頭髮花白如霜。

翻譯

纖細的嫩草和着煙霧鋪展開來,像是一塊翠綠的毛毯,各種各樣的花朵均勻地簇擁在道路旁,構成一幅春日美景。空曠的原野上鳥兒鳴叫,可卻沒有可供棲息的樹木,荒山上有破敗的屋子,裏面居然住着人家。夜晚,露水打溼了破舊的袍子,在寒月的映襯下更顯寒冷,在風中進食,那出行用的鉢盂也暗暗凝結了灰塵。去年還在閩海之地,如今已身處沙漠,一番奔波下來,只在鏡子裏看到了新增的白髮。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中都道上旅途中的所見所感 。開篇兩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春日道旁生機勃勃的畫面,細草如煙、雜花簇擁,給人以美好之感,爲後文的感慨做鋪墊。「鳴禽曠野棲無樹,破屋荒山住有人」則畫風一轉,展現出旅途荒蕪破敗的景象,曠野無樹、荒山破屋,暗示出社會的滄桑與民生的艱難。「露溼弊袍寒襯月,風餐行鉢暗凝塵」進一步渲染旅途的艱辛,通過「弊袍」「寒月」「風餐」「行鉢凝塵」等細節,生動地表現出詩人旅途的困苦。最後「去年閩海今沙漠,贏得霜華鏡裏新」,將時空的流轉和自身容顏的變化聯繫起來,感慨輾轉奔波,歲月匆匆,在漂泊中自己徒添白髮,抒發了身世之感與對生活的無奈。整首詩情景交融,借旅途之景傳遞出複雜深沉的情感。

張養浩

張養浩

張養浩,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23代孫。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歲被薦爲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官職。在任監察御史時,因批評時政而爲權貴所忌,被免官。後復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後因其父年邁,無人照顧,於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臺中丞,辦理賑災,見饑民困苦萬分,難以賙濟,竟爲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不久便積勞成疾病卒。追封濱國公,諡文忠。 ► 1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