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三醉岳陽樓 · 第一折
〔混江龍〕梭頭琴樣,助吟毫清徹看書窗,恰行過一區道院,幾處齋堂。竹几暗添龍尾潤,布袍常帶麝臍香,早來到洞庭湖畔,百尺樓傍,端的是憑凌雲漢,映帶瀟湘。俺這裏躡飛梯,凝望眼,離人間似有三千丈,則好高歡避暑,王粲思鄉。
〔油葫蘆〕俺只見十二闌干接上蒼,我則怕驚着玉皇,誰着你直侵北斗建槽坊?!寫道是岳陽樓形勝偏雄壯,更壓着你洞庭春好酒新炊蕩。翠巍巍當着楚山,浪淘淘臨着漢江。正菊花秋不醉倒陶元亮,怎發付團臍蟹一包黃。
拼音
賞析
《岳陽樓》雜劇爲馬致遠早期作品。是他寫過的五種“神仙道化”劇中的代表作。此劇先敘述呂洞賓成道後下山度人,然後寫洞賓設置種種變故,對所度之人加以種種磨鍊,終至功德完滿而昇仙境。這故事本身並無甚動人之處,但馬致遠在其中傾泄了他對現實憤懣情緒,再加上他特別富有抒情詩人氣質,恃才逞氣,借景遣懷,因此箇中每見性情。
〔混江龍〕曲,寫呂洞賓飛至岳陽樓時,見其建築奇偉,感發吟唱。此曲敘景,由遠及近,一路寫來,條理清楚。先敘述他“行過一區道院”,見到幾處清靜的“齋堂”,書窗清徹,引起他詩興。又見到殿前逶迤曲折的龍尾甬道上,點綴着明淨的“竹几”,復又聞到出家人布袍上散發着麝香的清香。他飛到洞庭湖畔,佇立在“百尺樓傍”。這幾句曲文神奇、超逸、高雅,襯托仙人呂洞賓的形象。望着眼前高聳入雲的翠樓,印入瀟湘江水中的身影,只有登着飛梯凝望,才能看到它的頂端。登上高樓,好似離開了人間三千丈,有隔世之感。故接下去聯想到北齊高歡避暑,三國時詩人王粲登樓而產生濃郁的思鄉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毫無斧斤之痕跡。
〔油葫蘆〕一曲,寫呂洞賓登上高樓後,憑闌遠望而產生的新情懷。他先欣賞岳陽樓之高,見十二闌干上接蒼穹,好像要侵佔北斗七星上建的槽坊,驚動天上的玉皇大帝。次寫岳陽樓之大,它雄偉壯觀,直壓着茫茫的洞庭湖,擋住了翠巍巍的楚山。因登高望遠,竟能見到白浪滔滔的漢江岸邊的風光景物。最後發抒感慨:正是菊花盛開的秋天,雞肥蟹壯之時,他也想如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那樣,在花間賞菊飲酒,吃着一包肥的蟹黃,享受這天公賦予的大好時光。這與其說是在寫劇中人呂洞賓,不如說是在寫詩人馬致遠自己,他面對着壯麗的河山,逸興遄飛,在輕柔的抒情之中,隱寓着不滿現實,高蹈出世的情懷。那久困荊州思鄉的王粲,那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陶潛,不外是此刻作者的自我寫照。作者已不是單純地寫仙人呂洞賓仙家生活,而是開始傾吐自己在塵世的悲涼情緒了。這兩支曲子雖寫在雜劇中,單獨欣賞也別有情趣,顯示着馬致遠散曲特有的風格。
元初之際,社會動盪,戰火不熄。頹廢出世思想滋生,宗教勢力發展,故有“神仙道化”劇出現。人們因不滿現實而產生某些反抗情緒和對平靜、自由生活的憧憬,有時會跟對彼岸世界的幻想聯繫在一起,變成帶有宗教色彩和神祕色彩。有時透過宗教色彩的包裹,也可以曲折看到抗世的情緒。馬致遠的《岳陽樓》即是如此。它並不像一般教徒單純鼓吹修真養性,也不侈談道法神奇,而是以古代賢人、隱士爲榜樣,勸人們在亂離之世,潔身自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不僅有古隱士逸民之風,甚至有遺民氣質。馬致遠的散曲除接受魏晉隱逸詩和田園山水詩營養之外,更深受陶潛、李白、蘇軾等人詩詞的影響和薰陶,他雖以受市井文學影響而產生的散曲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仍保留濃重的文人氣質,這或許正是他的散曲爲歷來文人所推崇的原因。

馬致遠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
馬致遠的其他作品
- 《 〔雙調〕壽陽曲 · 山市晴嵐 》 —— [ 元 ] 馬致遠
- 《 馬丹陽三度任風子 · 第三折 》 —— [ 元 ] 馬致遠
- 《 仙呂 · 賞花時 · 長江風送客 》 —— [ 元 ] 馬致遠
- 《 南呂 · 四塊玉 · 天台路 》 —— [ 元 ] 馬致遠
- 《 南呂 · 四塊玉 · 恬退 》 —— [ 元 ] 馬致遠
- 《 四塊玉·潯陽江 》 —— [ 元 ] 馬致遠
- 《 慶宣和 》 —— [ 元 ] 馬致遠
- 《 壽陽曲 · 遠浦帆歸 》 —— [ 元 ] 馬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