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華山陳摶高臥 · 第三折

〔叨叨令〕向那華山中已覓下終焉計,怎生都堂內纔看旁州例。議公事枉損了元陽氣,理朝綱怕攪了安眠睡。貧道做不的官也麼哥,做不的官也麼哥。不要紫羅袍只乞黃綢被。 〔倘秀才〕我但睡呵十萬根更籌轉刻,七八甕銅壺漏水,恨不的生扭死窗前報曉雞。休想我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這般的道理。 〔滾繡球〕貧道呵愛穿的蔀落衣,愛吃的藜藿食。睡時節幕天席地,黑嘍嘍鼻息如雷、二三年喚不起。若在那,省部裏,敢每日畫不着卯歷。有句話對聖主先題,貧道呵貪閒身外全無事,除睡人間總不知。空教人貼眼舒眉。 〔倘秀才〕陛下道君子周而不比。貧道呵小人窮斯濫矣。俺須索志於道、依於仁、據於德。本待用賢退不肖;怎倒做舉枉錯諸直。更是不宜。 〔滾繡球〕三千貫、二千石。一品官、二品職。只落的故紙上兩行史記。無過是重裀臥、列鼎而食。雖然道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禮。哎!這便是死無葬身之地。敢向那雲陽市血染朝衣。本居林下絕名利。自不合剗下山來惹是非。不如歸去來兮。
拼音

賞析

陳摶爲五代、宋初有名的隱士,《宋史》有傳。《陳摶高臥》屬元雜劇“十二科”中的第二科“隱居樂道”的主要作品。元刊本全名如上,明刊《元曲選》本全名爲《西華山陳摶高臥》,曲文無大異。本劇劇情如下:陳摶隱居華山,見中原有王氣,乃下山賣卦,爲趙匡胤、鄭恩“指迷”,暗示趙日後必做天子,鄭恩則爲一品大臣。又向趙獻策“興龍之地,莫過汴梁”。趙匡胤稱帝,派黨繼恩迎之下山,陳摶因“聖恩不敢違背”,遂隨行。陳摶至京,接受了“希夷先生”稱號,卻堅辭官職。鄭恩已受封爲汝南王,以醇酒美女款待,陳摶不受籠絡。本文所引爲第三折中的五支曲。 《陳摶高臥》的主要情節兼取史實與傳說。據《宋史》,陳摶應召而辭朝,先後有三次之多,劇本則集中於趙匡胤在位時。筆記野史有傳說,謂五代戰亂時,陳摶於途中見一婦女挑着兩個孩兒,便說“莫雲無真主,一擔兩盤龍,天下從此定矣!”大笑而跌下驢來。挑籃者即後來的杜太后,兩個孩子即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匡義也。 劇中陳摶先後思想甚不一致,他自稱“文能匡社稷,武可定乾坤”,“因見五代間世路干戈,生靈塗炭,朝梁暮晉,天下紛紛,(乃)隱居華山,以觀時變”,既見到“治世聖人生”,理應“似莘野伊尹佐成湯救萬民”,又爲何“學那釣魚臺下老嚴陵”,而不肯留朝爲官呢? 我們知道馬致遠原是漢族人,又做過金的臣民。他南下而任元朝廷江浙行省衙門的官員以後,也許對於“每日畫着卯歷”、“看州例,議公事”的從政生活有些內心的苦悶,對“塵世”、“人生”不免流露出虛幻消極的想法。 在“朝梁暮晉”之際,陳摶尚“以觀時變”,到“海嶽歸明主”之後,只有“向那華山中已覓下終焉計”了。他一再申說不會做官:“貧道做不的官也麼哥,做不的官也麼哥。”又說“陛下道君子周而不比。貧道呵,小人窮斯濫矣”,“本待用賢退不肖,怎倒做舉枉錯諸直。”這意思是說“聖明”的“陛下”要求“用賢退不肖”,但以一批“周而不比的君子”組成的朝廷,實際上是“舉枉錯諸直”的一羣“窮且濫矣”的小人。 所謂“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禮”,在陳摶心目中,其結局也只是“便是死無葬身之地”,“敢向那雲陽市血染朝衣”。作者把“理朝綱”的朝廷、朝堂都看成是屠場、刑場了。所以對“三千貫、二千石,一品官、二品職”都無動於衷,把一切都看破了。這樣,便以“散誕逍遙不拘繫”爲最大的快樂。這便是陳摶的“道”的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在這一點上,馬致遠和陳摶有他們的一致性,也可以說馬致遠進一步發揮了陳摶的出世思想。 爲什麼說馬致遠發揮了陳摶的出世思想呢?因爲史冊曾載陳摶自稱“山野之人,於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事;吐納養生之理,非有方術可傳;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於世?”在劇中,陳摶對黨繼恩說過“神仙荒唐之事,非將軍所宜問也”,則反而是增加了神祕色彩。在宣揚“神仙逍遙”的樂趣方面還是作了多方面的美化和歌頌的。 元代,知識分子的經歷比較特殊,他們的思想也更隱晦沉鬱,對蒙古族的統治既有不滿,又不得不依附,因此就從嚴子陵、陶淵明、陳摶他們這些人身上尋找寄託,以“安貧樂道”爲理想中的仙境。“隱居樂道”劇之所以產生,這一種時代背景起了重大的影響。而《陳摶高臥》則是相當典型的作品。
馬致遠

馬致遠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