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丞相高會麗春堂 · 第三折
〔越調·鬥鵪鶉〕閒對着綠樹青山,消遣我煩心倦目。潛入那水國漁鄉,早跳出龍潭虎窟。披着領箬笠蓑衣,堤防他斜風細雨。長則是琴一張、酒一壺。自飲自斟,自歌自舞。
〔紫花兒序〕也不學劉伶荷鍤,也不學屈子投江,且做個范蠡歸湖。繞一灘紅蓼,過兩岸青蒲。漁夫,將我這小小船兒棹將過去。驚起那幾行鷗鷺。似這等樂以忘憂,胡必歸歟。
〔小桃紅〕水聲山色兩模糊,閒看雲來去。則我怨結愁腸對誰訴?自躊躇。想這場煩惱都也由咱取。感今懷古,舊榮新辱。都裝入酒葫蘆。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賞析
王實甫《麗春堂》雜劇敷演的是金世宗大定年間右丞相完顏樂善的故事。世宗朝威望甚高的左丞相徒單克寧(《金史》有傳)奉旨在端陽節主持“射柳會”,完顏樂善在會上連中三箭,得到御賜錦袍玉帶。“聽得去廝殺,躲進帳房睡”的右副統軍使李圭,卻一箭未中,故甚妒樂善。次日;在香山的筵宴上,李圭提出與樂善打雙陸(類似下棋的遊戲)以決勝負。最後一局,李圭獲勝,欲以墨搽樂善臉,樂善大怒,痛打李圭,攪散了香山筵宴。押宴官徒單克寧將此情景上奏皇上,於是樂善被“貶在濟南府歇馬”。自此,樂善每日閒暇無事,“飲酒看山”。後因有“草寇作亂”,朝廷乃宣召樂善回朝將兵“收捕草寇”。“草寇”聽說樂善回朝,懾其威名,便“都來投降”了。於是樂善官復原職,皇上賜“黃金千兩,香酒百瓶,就在麗春堂大吹大擂,做一個慶喜的筵席”。李圭亦奉聖命前來負荊請罪,二人和好如初。席間衆人“齊仰賀當今皇上”。全劇四折,所用宮調依次是“仙呂”、“中呂”、“越調”、“雙調”。正末扮樂善。
第三折中〔鬥鵪鶉〕等連續三支曲子,集中而完整地表現了樂善被貶在濟南時的生活與心境。
一位聲名赫赫的丞相,驟然被貶到青山綠水之間披蓑垂釣,這一巨大的變化,必然給他帶來種種前所未有的感受。在這三支曲子的前面,原有樂善一段自白道:“老夫每日飲酒看山,好是快活也呵!”這種“快活”的感受,是真實可信的。〔鬥鵪鶉〕一曲,表現的就是這種感受。他“閒對着綠樹青山”,得到了大自然的陶冶,因此,“煩心倦目”都被“消遣”。“潛入那水國漁鄉,早跳出龍潭虎窟”兩句,正是樂善從昔日朝廷重臣到眼前閒散隱者這一巨大變化的概括,而且構成強烈對比,顯示了樂善對目前生活的“快活”感。接着,“披着領箬笠蓑衣”一句,塑造了“潛入那水國漁鄉”之後的樂善的形象:寄情山水,飄逸灑脫,體現着隱者生活的情趣。而“堤防他斜風細雨”一句,又暗暗道出了披蓑垂釣的生活,正可免去人間是非的糾纏。最後,“長則是琴一張、酒一壺,自飲自斟,自歌自舞’,更表現了他無拘無束,閒散自由,與世無涉的生活,而這些正是樂善感到“快活”的最根本的原因。
如果說上述〔鬥鵪鶉〕一曲主要表現了樂善對新的生活的某些感受,那麼緊接着的〔紫花兒序〕一曲,則主要寫出他對這種生活的一些思考。“也不學劉伶荷鍤,也不學屈子投江,且做個范蠡歸湖”三句,表明他既不想如劉伶那樣“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晉書·劉伶傳》),也不想效法屈原,在不得志時就自投汨羅;他要摹仿的是范蠡:功成名就泛舟五湖。這表明,樂善並非盲目地生活在青山綠水之間,而是有明確的效法對象,這正是他思考的結果。而且他認爲,他泛一葉小舟,“繞一灘紅蓼,過兩岸青蒲”,“驚起那幾行鷗鷺”的生活,正似范蠡歸湖故事,故足以“樂以忘憂”而不必有“歸歟”之嘆。曲中所寫“一灘紅蓼”、“兩岸青蒲”、“幾行鷗鷺”,都表現了山水之間的寧靜和幽美,以及樂善以范蠡自喻而獲得的恬淡心境。
樂善對隱者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是真實可信的。然而,他畢竟是被貶之後纔開始這種生活的。因此,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深藏着難以自解的“躊躇”。當他內心深處的“躊躇”隱約泛起的時候,就唱出了這一曲〔小桃紅〕:他感到“水聲”與“山色”都“模糊”了。這裏的“閒看雲來去”,與〔鬥鵪鶉〕中“閒對着綠樹青山”,顯然有不同的含義,後者表現的是閒散自得,而前者則充滿了無可奈何的惆悵。何以如此?就因爲他“怨結愁腸對誰訴?”———滿腹怨愁而無告,惟有“自躊躇”。顯然,綠水青山的美景,終究不能完全消除被貶謫居的苦悶。由苦悶進而自責:“想這場煩惱都也由咱取。”表現了無限的悔恨。在這種心情的支配下,他發出了“感今懷古,舊榮新辱”的喟嘆。所謂“舊榮”,當然指昔日爲相時的榮華富貴;而眼前的“自斟自飲,自歌自舞”,卻成了“新辱”。因此,他內心最深處的願望,顯然是改變目前的處境,消除“新辱”。這就是“感今懷古,舊榮新辱”兩句的真正意義。然而,他的“新辱”,是皇上貶斥的結果,是其本人無力消除的。於是,所有的躊躇、自責、感嘆,只好“都裝入酒葫蘆”———以酒澆愁,這是樂善當時唯一的解脫。
三支小曲,細緻而深刻地表現了樂善被貶隱居時的感受、思考和苦悶;也生動地描寫了自然景物,並使二者達到了和諧統一。語言質樸,正與人物性格吻合。因此,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樂善的心理活動過程,曲折地反映了《麗春堂》全劇所表現的思想傾向。我們從劇中看到了金朝統治者的生活和思想的一個側面,以及他們內部的矛盾鬥爭。像李圭這種靠“唱得好、彈得好、舞得好”而得官的人物,居然受寵,而正直剛介的樂善卻被貶官,這裏顯然寓有某種批判性。而全劇最後又以樂善復職,李圭負荊,共頌“當今皇上”作結,這固然是元雜劇多數以“大團圓”結局的通例,但也還有它特定的背景意義。相對而言,金世宗可謂金代明君,他“與民休息”,“躬節儉、崇孝弟、信賞罰、重農桑,慎守令之選,嚴廉察之責”,“號稱小堯舜”(《金史·世宗紀贊》)。因此,本劇雖寓批判,但那分寸的掌握,實有歷史的根據。王實甫的代表作當然是《西廂記》,無論是思想性或藝術性,《麗春堂》均不能與之同日而語。但它作爲王實甫的僅存的三部完整劇作之一,其價值和特點,仍應引起重視,並加以研究。

王實甫
元大都人,字德信。一說名德信。生平事蹟不詳。工樂府。所作雜劇、散曲散佚甚多,據《錄鬼簿》載,存《拜月亭》、《嬌紅記》等十四種。今僅存《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三種及散曲數套。其中《西廂記》最爲出名,被後人推爲北曲第一。
► 43篇诗文
王實甫的其他作品
- 《 呂蒙正風雪破窯記 · 第三折 》 —— [ 元 ] 王實甫
- 《 呂蒙正風雪破窯記 · 第一折 》 —— [ 元 ] 王實甫
- 《 〔商調〕集賢賓 · 退隱 》 —— [ 元 ] 王實甫
- 《 西廂記 · 第一本 · 第三折 》 —— [ 元 ] 王實甫
- 《 西廂記 · 第三本 · 第三折 》 —— [ 元 ] 王實甫
- 《 調笑令 》 —— [ 元 ] 王實甫
- 《 正宮端正好 》 —— [ 元 ] 王實甫
- 《 西廂記 · 第四本 · 第三折 》 —— [ 元 ] 王實甫